又是一年清明了。吴越的习惯,清明时扫墓、祭祖,必定要吃青团子的。来苏州将近三年,好像也没很正经地特特在清明前后买几只满大街小巷都在卖的青 团。其实我很喜欢青团子,颜色碧绿如翡翠,小小的一个个,软糯晶莹,清香扑鼻,我又特别喜欢青色。每次看见都觉得很可爱,但因为是糯米糕团,不易消化,又 怕冷了积在胃里,且几乎处处都能买到,连学校食堂里也是四季供应,这样因循下来的结果就是很少很少吃,少到自己也觉得有些过意不去,呵呵。倒是年前陪朋友 去同里玩,出来时在明清街逛了一圈,买了一小盒青团和几个袜底酥。人手一根牙签,就在路边把一盒二十来只小小的青团子都解决了;袜底酥带回来一大半。那是 记忆中吃青团最香甜的一次了。
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作的各种糕团是当地最常见的点心小吃。据本地的同学讲,苏州一年四季各个时令都有各种名堂的糕团:一月元宵,二月二 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 猪油糖年糕。按着这口诀,一一吃过来,一年也就到头了,如此周而复始。
相传青因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明郎瑛《七 修类稿》中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另外还有个传说跟大禹有关。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 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相传苏州有位年青的后生,见清明节人们 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认为这样不配大禹生前节约的品格,大禹在九泉之下一定不安心。清明节时正是冬小麦返青的时候,他与大家商量用麦叶汁水和糯米粉做成 了青团子,将青团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习俗。这个传说与郎瑛的记载倒也并无特别的矛盾之处,只是使用的植物不 同。
查查青团的做法,发现还有更多的说法,有的说用青菜汁,有的说用清明茶或艾叶粉,过程倒都差不多,绿色汁液和咸盐或石灰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 捣烂,配上糯米、早籼米磨成的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枣泥、玫瑰等等其它馅料的,在包馅时,另放入一 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另用熟菜油均匀地用毛刷刷在团子的表面——这就成了。最有名的“正仪青团” 采用一种叫“浆麦草”的野草洗干净泡在盛石灰的盆里,在浸泡一段时间后,捞出捣烂,拧出青汁。正仪青团的特点是存放七天不破、不裂、不变色,刚出笼的团子 葱绿如碧玉,油亮似翡翠,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在清末年间曾被列为节令贡品。苏州城内最负声名的当属“黄天源糕团店”的了。这当儿估计早已人满为患,队伍 大概排出去很远了。另外采芝斋的销售量也很惊人。前两天在超市里看到保鲜装的一盒盒青团摆得如小山般。
酒酿饼也是春季的时令点心,且季节性极强。以苏州当地的冬小麦和酒酿为主要原料。酒酿性善窜透,用以作药,可活血行经,散结消肿。每年的清明到五 月中旬,苏州的糕点店门前都会摆上一只电烤锅,专门卖酒酿饼。这种饼外观与月饼相似,有荤、素之分,品种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酿饼以热食为佳, 特点是甜肥软韧,油润晶莹,色泽鲜艳,滋味分明。面是用清酒酿来发的,因为气候的原因只能卖这一季。出锅的时候,一条街都是酒酿的芬芳,皮是软糯的,馅心 甜糯,有醉人之感。据说同万兴制作的酒酿饼最为著名。有食客形容说:“尤其是玫瑰馅的,白皮红瓤,一层层似要渗到皮上来,有一种红杏出墙的青春意味。不过 要趁热吃才好,不宜屯积,此物一旦冷却,活泼的韵律全失,恰如怨妇的那种冷感。”呵呵。
关于酒酿饼也有个故事。苏州人吃酒酿饼,传说是元朝末年开始的。当时苏州张士诚因误伤人命,带了老母逃命,正逢寒食节,又无处可以乞讨,几天没有 进食。他的老母饿得晕了过去,张士诚见状泣不成声。一位老伯见他很孝顺,母子十分可怜,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了饼给了他。张士诚的娘于是得救了。几年 后,张士诚在苏州造反称王,想起当年的救命恩人,为不忘此事,便下令寒食节吃酒糟饼,名叫“救娘饼”。后来张士诚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应天府的路上自尽。 当时没有人再敢叫那饼为“救娘饼”,可是苏州人对张士诚很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饼”改叫“酒酿饼”。春天吃酒酿饼的习俗也就一直延续至今。
酒酿饼确实很香甜酥软,季节性又很突出,到这时候如果不趁时买几只来吃,不几天就看不见了呢。转载:
成都美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