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首先是一个祭日;月饼,首先是一种祭品。
---------------------------------------------------------------------------
目录:
一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淡忘的中秋本源
二 捣药叮咚玉杵鸣、斧柯丹桂响叮叮——中秋之神话传说
三 奉祀月神的祭品——月饼
四 不比寻常三五夜,素光何处不清幽——中秋之节物风俗
五 中秋桂下人祭月,月夕灯影夜迎寒——中秋节复兴过节方案
---------------------------------------------------------------------------
一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淡忘的中秋本源
1 “朝日”与“夕月”
中秋又叫仲秋、月夕,是华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历来的说法,皆把嫦娥、玉兔、元末起义之事纳入其中。其实,中 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自上古时代即有的敬月信仰,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中秋节本质上是“华夏祭月之节”,那里有先民天地人和的哲思,也有华夏子 孙生生不息的信仰。
汉民族的祭祀文化,表达的是“敬天、礼地、爱人”这三种基本情感指向,所崇拜的是天神、地祗、人鬼三种类型的神明。天神之中,按等级分为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和列星三等,太阳和月亮就是华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
远古时代的日月崇拜之俗已遥远难考,但是,《周礼》等文献中已确定无疑地证明,其时对日月的崇拜已发展至宏大而正规的天子的日月祭祀。《周礼·典瑞》: “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国语·周语》:“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 以教民尊君”。
为什么天子要祭天地日月?郑玄曰:“王朝日者,示有所尊,训人事君也。王者父天而母地,兄日而姊月,故常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况人得不事耶”帝王自命昊 天上帝之子,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日为兄以月为姊,天子祭天地日月,既是敬畏、祈求护佑,也是向天下臣民示范“孝悌”之义,即祭天地以示孝,祭日月以示 悌。
日月之祭的时间,自周代就定在了春分和秋分,即所谓“两分”。为何要定在这两个日子呢?这要从天文与二十四节气说起。
每年夏至之后,太阳就从北回归线逐日南移,到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赤道,再往南,北半球的 秋季就将结束而迎来冬天。这一时刻,二十四节气中称为秋分。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 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 郑玄也说,“君子履端于始,举正于中,故本二分也。” 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别成了祭祀太阳和月亮的日子。
祭日,称“朝日”,祭月,称“夕月”。“夕月礼”就成为了祭月之礼的特有称呼。
虽然《周礼》中就已经确定了“两分祀日月”之制,但日月之祀在历代的时间并不绝对固定(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短的王朝),不过,总的来看,春秋二分仍然是天子祭日月最基本的日期选择。
历代天子祭月时间和规格的主要演变过程是:
周代:
周代礼仪系统十分完备。两分祭日月,以柴祀日月星辰。建日坛曰王宫,建月坛曰夜明。在南门外祭日、北门外祭月。所用牲和币皆为赤色,祭乐与祭五帝乐相同,以珪璧礼神。
秦代:
秦尚法家,除此外,诸子百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阴阳家了,故极看重自然神祗的祭祀。秦在故都雍城就建有日月祠。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八神,月日分属第六第七神,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
汉代:
汉承楚风,楚文化之天地日月的信仰在汉代占有一定分量,武帝时在太乙坛祭日月,黎明之时皇帝走出用竹子建造的祠宫,向东方祭拜,夜晚向西方祭拜。后又简化 为在宫殿的庭院中行礼。平帝时,改在合祭天地之日,黎明东向拜日行朝日礼,夜晚西向拜月行夕月礼。
隋代:
祭祀乃华夏文化的信仰表征。隋朝匡扶华夏正统,便重修祭礼。于国东春明门外建坛 ,每年春分朝日。又于国西开远门外建“坎”,坎深三尺,广四丈,在坎中建坛,坛高 一尺,广四尺。每年秋分夕月。牲币采用周制。
唐代:
二分朝日夕月于国城东西,用方色犊为牲。
宋代:
承唐之制,并升为大祀。
明代:
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朝日坛”,在阜成门外建“夕月坛”。坛制区分日月。朝日坛的护坛地一百亩,夕月坛的护坛地三十六亩。朝日 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春分祭日,在春分日的寅时(大约在凌晨3点到5点,古称“平旦”)迎日出。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时(大 约在21点到23点,古称“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 丑、辰、未、戌年,天子车驾亲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如果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天子驾就小次行礼。
每年两分祭日月时,日月是礼敬的主神,是祭礼的主角,这种专门的祭祀为正祀和常祀。除此之外,日月还在其它祭祀场合被附带祭祀,此时日月充当的是配祀。比 如,郊祀天地常以日月从祀;诸侯觐见天子之礼要到南门拜日、北门拜月;祈年、禜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2 中秋节的产生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 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人们总抱怨传统节日萎缩无趣,是否想到这句诗所蕴涵的简单道理惟有诉求华夏文明精神信仰的本源,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真正为脱水的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
华夏传统历法中,将每一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仲秋处秋季之中,跨越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时段,所以,秋分的祭月之俗为仲秋的望日——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预设了时间条件。
祭月之礼如何产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说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满月,有时甚至可能无月,祭月无月自然大煞风景,所以后来逐渐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尽准确。
如前所说,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并以示悌。敬如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 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节并非一回事。
汉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以有之。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 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成为巩固统治政权 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游 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汉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 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 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夏历八月十五成为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是由于那一天恰好“满月”造成的“巧合”。华夏先民需要一个满月日来行仲秋祭月和游赏,这一任务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谁让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圆、格外亮,是因为它“沾”了神圣的华夏祭月日——秋分的“光”。这一点,和“清明”节气沾了盛大的寒食节、上巳节的光而摇身变成 “清明节”异曲同工。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只知中秋而不知秋分,只知清明而不知上巳与寒食。本源被忘记了,真正的神圣和盛大也被忘记了,单薄的清明和中 秋割断了与其节日母体的联系,逐渐变得虚弱和空洞。
有论者认为,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昊天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 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从北宋末开始,中秋的节义有了更不 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自 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祭月之节”“月神之节”“团圆之日”。---------------------------------------------------------------------------
二 捣药叮咚玉杵鸣、斧柯丹桂响叮叮——中秋之神话传说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辛弃疾《听月诗》
这是一首“听”起来很清脆悦耳的诗。诗中,月亮中的神仙和小动物悉数出场,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广寒月宫图。关于中秋,关于月亮,关于月中的神仙,民间产生了 许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传说,丰富了中秋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在仰望一轮皓月时油然而生瑰丽奇伟的感受,神话中的主人公更幻化为民间信仰的月神,感染了我们 民族几千年,在人们的口中代代传承。
中秋之神话传说主要有: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最早见于《淮南子·冥览训》,只有一句话:“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世在传说中演绎出多种不同的版本,故事变得愈发有声有色。举一例:
相传嫦娥之夫后弈为神射手。上古时十日同现,庄稼枯死,民不聊生,神射手后羿请缨一气射下九日,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英雄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而他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当时,后弈的追星族不少,自然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只是鱼龙混杂,一位叫作蓬蒙的心术不正之徒也混了进来。
话说后弈成了知名人士后,还从昆仑王母处获赠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趁机闯入内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无奈,将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仙药果然疗效惊人,嫦娥的身子即刻产生离心力,飘离地面,夺窗而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弈得知后已无可挽回,他悲痛万分之后。在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妻子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月宫。百姓们闻知后也纷纷效仿,一同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在其它的版本中,也常见到将嫦娥描述成反面角色的,不过,最受民间欢迎的,还是各种经过修饰、加工,使嫦娥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版本。
《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 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在《嫦娥》中感叹,“嫦娥 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因此,月宫也称“蟾宫”。
【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神奇的自愈功能。有西河樵人吴刚,醉心于仙道却修习不力,被放逐月宫,伐桂树作为劳改。仙诣:“若伐倒 桂树,就可获仙术。”(比刁难苏武的匈奴人高明多了。)结果如诸位所料,日复一日地,吴刚便在这月宫住了下去,这个故事再也没有尽头。
【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为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
另说,很久以前,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 道成了仙。一天,玉帝召见雄兔,它依依不舍地别过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好奇,就问 旁边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很是同情。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 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但又舍不得宝贝女儿,几个女儿也难以割舍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 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泪而笑。最后决定让幼女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姊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于是,我们的月亮神话里又多了一位可爱的兔小妹。
【唐明皇游月宫】
传说唐开元年间,中秋之夜,方士罗公远邀玄宗游月宫,掷手杖于 空中,即化为银色大桥。过大桥,行数十里,到达一大城阙,横匾上有“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罗公远对玄宗说:“此乃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素衣飘然,婀 娜多姿,随音乐翩翩舞于广庭中。玄宗看得如痴如醉,默记仙女优美舞曲,回到人间后,即命伶官依其声调整理出一首优美动听的曲子,然后配上模仿月宫仙女舞姿 的舞蹈,这就是闻名后世的《霓裳羽衣曲》,成为千古佳话,月宫从此也有“广寒宫”之称。
三 奉祀月神的祭品——月饼
本方案将月饼单列一章,我们有必要仔细打量、重新审视这一熟悉的“中秋食品”。
其实,与其说月饼是“中秋食品”, 不如说它首先应该是“中秋祭品”。与当下国人的认识截然不同的是,月饼首先不是给“人”吃的,它首先是给“月神”吃的——月饼是奉祀月神的祭品。人必须在 月神“享用”祭品之后才能吃,神主享用后,祭者以“馂”的环节结束整个祭祀礼仪,从祭月到分食月饼,是汉民族祭祀礼俗的完整环节。
所谓“馂”,也叫“分胙”,是指参加祭祀的人在神主(自然神或祖先等)享用祭品后分食祭品的过程。华夏先民认为,神主享用祭品后,便把福祉寄寓在祭品中, 参祭的人分食祭品,便可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祭祀月神也是如此,人们以月饼、西瓜、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在月神“享用”后人们再分切月饼,按照长幼之 序分食,如此,地上的人以诚以敬奉祀月神,而月神则慷慨地赐福人间。月神“吃”过的月饼,是已经带有神性的祭品。我们吃月饼的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 福,一方面履行了华夏传统的祭祀文化。
华夏祭礼的要义在于“诚”与“敬”,月神并不要求多么丰富和豪华的食品敬 献,关键是祭拜的人是否在内心真正具有诚意和敬意。《谷梁传·成公十七年》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左传》说,“涧谿沼 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礼运》郑玄注:“物虽质略,有齐敬之心,则可以荐羞於鬼神,鬼神飨德不飨味也。”朱子在《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
祭拜月亮,至少必须做到以下要求才算得上诚、敬:
一、内心真正的信仰。
二、简朴适当的祭品。所谓“鬼神飨德不飨味”,只要有诚敬之心,几个月饼、几颗水果,简简单单的祭品即可;否则,再丰盛的祭品,又有何意义呢?
三、庄重得体的仪程。关着门窗祭月,如同闭目塞听,无诚意可言;不祭而食,更是极大的无礼。
我们的民族已淡漠了敬畏的意识,月饼已经完全异化为纯粹的中秋食品和礼品。买来就吃,迎来送去,祭月的意识则荡然无存。酒足饼饱之后,我们不妨自问,这究竟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倒退?
这里不能不说到近年来流行的所谓“天价月饼”。几千、几万、十几万……月饼的奢华已经登峰造极,天价月饼完全成为了富豪炫耀的符号和腐败滋生的温床。当我 们再重温华夏祭祀之义:“礼,与其奢也,宁俭”、“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我们不难发现,天价月饼严重违背民族祭祀文化本义,是对华夏中秋节日文明 莫大的羞辱——这种打着月饼和中秋旗号的金粉怪胎,人不会吃,月神更不会吃,是人神共弃之物。
中秋节复兴,重中之重和复兴的关键便是复兴中秋祭月习俗,使家家祭拜月亮重新成为中秋节最重要、最核心的节日活动。当人们不再躲在屋里看着电视吃着月饼, 祭月习俗的恢复便可带动游赏风俗的再兴,如此,中秋节有望得以重新整体激活。月饼这种早已乏味的“中秋食品”也可以实现“新”的价值定位——月饼回归祭品的本位,中秋便可望得以再生。
---------------------------------------------------------------------------
四 不比寻常三五夜,素光何处不清幽——中秋之节物风俗
中秋节的主要主题有三:祭月、游赏与团圆。祭月是中秋的核心,其它习俗皆是祭月的衍生习俗。
(一)祭月之俗
自周代起,仲秋时节便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为区别于统治者的月神(夜明之神)祭祀,民间祭月也常称为“拜月”。方式大同小异,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 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月饼是最重要的祭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然 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的,都要算在一起,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俗语云,男不拜 月、女不祭灶。男子一般不对月亮拜祭,但也不绝对。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月饼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逐渐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明代《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关于月饼来源的几个传说:
1 唐军大捷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2 贵妃望月说: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可谓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 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 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3 元末起义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 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 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些传说,以民俗学的观点来看,自然是颇多漏洞与相互矛盾,大家看看便可。
在汉民族的祭祀文化中,对自然神多用生的祭品,对祖先多用熟食入祭。祭祀月神,自然是用水果等生食,当然,为便于祭后之餕,月饼经过烤制,经过长期的发展,月饼的制作产生出各种风味流派。
除了月饼、水果等,还有一些有特色的祭月用品。如月光纸和兔儿爷等。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 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这种纸,上部画有月光菩萨像,下部绘玉兔捣药及月宫图案,到了清代改称“月光马儿”。
(二)游赏食饮之俗
祭月之风产生了游赏之俗。赏月又叫玩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唐时文人便有赏月的习惯,至宋代正式形成中秋节。《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 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漓勃、梨、枣、 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去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 骈阗,至于通晓。”
古时中秋游赏,形式丰富多彩。富者多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通宵达旦。唐李涉《中秋夜 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良辰、美景、美酒、美食,佳节尽欢。
中秋节有许多有特色的节日食饮。最常见者,自然是月饼了。往往祭月之后,家家便铺陈中秋酒宴,一边欣赏明月,一边享用中秋美酒美食。《西湖游览记》曰: “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诗人袁景澜《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 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详细记述了制作月饼和中秋饮宴的情景。
《熙朝乐事》记载,中秋之夜,杭州家家赏月置办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明代宫廷在中秋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南京人中秋爱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 糖及酸梅腌制而成。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 等。
(三) 中秋团圆
中秋一轮圆月,被人们寄与了团圆、美满的心愿。中秋之夜,月饼是圆的,水果是圆的,西瓜是圆的,当空的浩月更是圆的。自古,中秋就是一个团圆之节,人们在 分切月饼的时候,不会落下一个人,连离家的游子和孕妇腹中的胎儿也要算上一份。游赏、饮宴、娱乐,中秋的活动都是合家团聚方能尽兴美满。历代诗人歌咏中秋 圆月、抒发怀乡情思的诗词佳句,不胜枚举。
(四)中秋娱俗
中秋之夜,明月如水,人们还以燃灯助兴,以为娱乐。中秋燃灯之俗,其盛仅次于元宵节。中秋花灯品种繁多,中秋灯市各色花灯争奇斗艳,中秋猜灯谜,也是民间喜爱的中秋娱乐。有的地方还有西瓜灯、桔灯、柚子灯等中秋燃灯。
中秋观潮是浙江特有的中秋娱乐。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云,“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 外,观潮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汉代枚乘《七发》赋中就有了记述,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至今中秋钱塘大潮仍然是人们熟知的奇伟瑰 丽的江南盛景。
有些地方,还有烧斗香、树中秋、烧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五 中秋桂下人祭月,月夕灯影夜迎寒——中秋节复兴方案
中秋节俗复兴的前提是中秋节放假。建议有关部门加快传统节日法定化进程,使人们有时间过中秋、庆团圆。
中秋节风俗的重建,重点是重建祭月之俗、重兴游赏之风。
(一)中秋祭月操作方案
【祭月形态】
以家庭为单位最佳,也可集体祭月(如企事业团体、学校、友人等),个人祭月亦可。本方案以家庭祭月为例,其它情况可酌情调整。
【时间】
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祭后分胙,饮宴、赏月。华夏祭礼讲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天气因素不是关键。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
【场地】
以家中庭院最佳,也可以在阳台。草坪、花园、游船、小区空地......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如遇到下雨,可以转移到船上、檐下或室内,但需打开门窗,面向月亮的方向而祭。
【人员】
参加祭月的人中选一名主祭,一名赞礼,若干执事,其它人均为从祭。家庭祭月时,以年长的女性长辈或家庭主妇担任主祭。集体祭月时,也从女性中选定主祭。按照传统,男不拜月。男子可以担任赞礼、执事协助祭月,或从事其它协助工作。
【服饰】
祭月是要求相对宽松的祭礼,可不穿专门的汉服祭服。着适合秋季的汉服常服即可。推荐男子着深衣、袍衫、直身等,女子着深衣、褙子或襦裙。祭月前,需沐浴更衣,以示对月神的诚敬。
【祭器的准备】
1 祭桌或祭几一张。普通的小桌即可。
2 草席若干条。行拜礼之用。普通草席。上可加软垫。
3 香炉一盏,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炉。
4 盘碟碗盏等祭品盛器若干。
5 红烛两根。照明、烘托气氛及点香用。
6 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只。酒杯亦可。
*月光纸(可选):可在网上搜索月光纸图片,打印出来。也可以自己画。我们希望今后有业者开发各种各样的月光纸,就象年画一样,在中秋售卖。
*祝文(可选):祭月时向月亮读祝,可更好地表达诚敬。祭月祝文,精短优美为宜,四言、五言、七言诗等形式均可。祝文应用毛笔,工整地誊写在宣纸上。有关祝文的知识,请参考《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操作方案》
下面是我们在丙戌年七夕祭牛郎织女星时所写的祝文,供参考:
维丙戌年闰月七夕,轩辕阁诸友齐聚长安,遥拜牵牛织女,祝以文曰: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之广矣,玉帛煌煌。
牵牛织女,曜曜其芒。
金风玉露,暗渡河梁。
月澹长空,长安竟夜如练;
万古同宵,今夕人聚以双。
长河悬素,汉渚风凉。
罗袖引针,长丝轻飏。
惟予有慕,黼绣周张。
克禋克祀,天地并况。
翙翙凤翔,于彼高岗。
腾兮蛟龙,鳞爪飞扬。
旦复旦兮,四方芒芒。
函宫吐角兮激征清,
发梁扬羽兮申以商。
仰祈双星,佑我衣裳。
瞻昂昊天,永矢弗忘。
掬诚告奠,伏惟尚飨。
祀事既成,伏祈双星嘉飨。
【祭品的准备】
祭品应避免奢侈,简单的月饼和水果即可。再次提示,这些皆是奉献给月神享用的祭品。
1 中秋月饼一盘:这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饼以自制为佳,并且宜做成较大的形状以方便众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饼时,应准备足够数量,以便祭后之“餕”。
2 西瓜一盘:切成莲花状
3 秋季时令水果若干盘:依各地情况酌定。
★关于月饼的准备
现在中秋节没有意思,和人们不再亲手制作月饼也有密切关系。一味地从市场购买各种工业化生产的月饼成品,方便是方便了,也少了许多节日乐趣。节日的欢乐,对节日祭品和食品的亲手制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提倡大家,一家人亲自动手,亲自制作月饼,敬献月神并全家分享。节日的快乐将在这一过程中油然而生。
月饼的制作并不难,月饼首先是一种祭品,所以,口味倒在其次,关键是用心的诚敬。拿亲手制作的月饼献给月神,月神也会感动^-^ 一家人品尝自家烤制的月饼,滋味是任何厂家生产的月饼都无法比拟的。
月饼的种类很多,制作方法五花八门。这里,我们无法详细介绍各种月饼的制作方法,不过,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用心学习,都不难学会,而且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有趣的节日活动。
月饼可以用小型的家用烤箱烤制,微波炉亦可。市场上和网络上可以购买到各种月饼的模具,用它来印制花纹,简单的木制月饼模,自己动手都可以雕刻出来。为了方便祭后分食,可以把月饼烤成较大的形状。
【祭月时所用的汉族礼仪行法】
正规的汉民族祭月仪式,不是站立,而是以民族传统的“正坐”坐于席上,拜时不是站立鞠躬,也不是双手合十(这都不是真正的民族礼仪),拜时,是行汉族正规的“拜礼”。连续拜两次时,称为“再拜之礼”。
正坐:着汉服,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一般拜礼(用于正坐时):着汉服,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缓缓拜手(手至地,头贴手),再缓缓起身(称“兴”)。
再拜:连续行两次拜礼。即“拜-兴-拜-兴-平身”。
【中秋祭月的仪程】
①沐浴更衣
全家沐浴,穿上汉服。
②陈设
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
③就位
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
④祭月
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
⑤上香、祭酒
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读祝(可选):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
焚祝文及月光纸(可选):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⑥拜月
赞礼唱:“拜月”。“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即拜两次)
⑦从献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
⑧礼成
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⑨餕
由主祭持切刀,将月饼按家中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出门在外的家人和孕妇腹中的胎儿也算作一份。按长幼顺序依次分给所有家人,全家分享。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⑩饮宴赏月
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全家赏月、宴饮。
(二)中秋宴饮、游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穿汉服举行中秋宴饮和游赏活动。穿上汉民族的节日盛装,中秋的感觉会截然不同。现在人们觉得中秋没意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 平时没有明显区别。平时穿什么,中秋还是穿什么,节日需要的差异感和仪式性便无法满足,当人们在中秋纷纷换上了真正的民族节日盛装,同样是宴饮,同样是游 赏,节日会变得绚丽多彩、漪旎多姿。
中秋游赏,可以在酒楼临风把盏、可以登山望月、可以泛舟水上,宴饮、欢聚、赏月、赋诗、猜迷、歌舞、弄琴......关上电视、换上汉服、走出家门,处处 皆有月光,今夜便是中秋。当然,这也有赖于政府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中秋文化娱乐场所。
(三)中秋定为“华服日”
除了汉民族,我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几年前就有政协委员提议将中秋节定为华服日,在这一天,56个民族的人民都穿上本民族的节日盛装,欢度节日。我们非常赞成这一提议,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提案,把中秋节定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华服日。
(四)举办中秋夜市与灯市
政府为广大城乡,尤其是中小城镇,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中秋夜市和灯市。售卖各种中秋节日用品,丰富人们的中秋生活。我们期待看到,人们在中秋之夜,举家身着民族节日盛装,逛夜市、逛灯市。
中秋彩灯还可以自制,象具有地方特色的柚子灯等灯饰,父母为家中的孩子做,都是富有趣味的节日活动。
(五)复兴各地的特色中秋娱俗
这主要要靠各地政府,真正认真地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为民众发掘、保存好丰富多彩的中秋特色娱俗,创造条件,让民众能够广泛参与烧斗香、树中秋、烧塔、放天 灯、走月亮、舞火龙等中秋的特色风俗活动,保护和传承好中秋节这一美好的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比中秋“申遗”更重要的事。转载:
八月桂影连灯影,人间秋夕祭月夕——“中秋节”复兴方案(图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