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月饼

一年一度秋风起。感受着秋的凉意,再看看市场上摆满了各式秋季水果,意识到今年因为有个润农历七月,大家早已经急不可耐,渴望过中秋佳节了。

中秋佳节,赏月、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一诗中,让月亮捎信和友人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 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此诗寄托八月十五夜对友人杜郎中的思念。平民百姓过中秋节与文人墨客不同,不会饮酒赋诗,举杯对月长叹。居家度日,眼看秋粮成 熟了,田里的庄稼该开镰了,忙忙碌碌中,能够全家团圆吃月饼,月在天上,饼在心里,就已经很满足了。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的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 欢度中秋节时,兴高采烈地手持吐鲁番高人所献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把圆饼分与群臣共食之,同庆同乐。 元代,相传高邮张士诚在暗中串联,利用中秋节互相馈赠月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字条传递信息,八月十五杀鞑子,天命。约定八月十五晚上同时动手,举行起 义。从此,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月饼以庆胜利。明代以后始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 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其中有入厨光夺 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 无遗。

一块小小的月饼,也承载了一个国家贫穷富有的历史。

小时候过中秋节,奶奶总会早早地准备好做月饼馅的红糖、芝麻、花生米还有猪油以及青红丝等物料,和好备用,再借来刻有图案的木制月饼模具,等到十五前两 天,用发好了的白面包了馅以后放在鏊子上烤,熟了以后,香喷喷的,十分诱人,这就是所谓的笨月饼。我们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奶奶说要等到十五晚上 烧过香以后才能吃,其实,我们知道那是奶奶的借口,因为白面不多,做的月饼本来就少,当然不可能让放开来吃,我们就期待着十五快点到来,然后品尝美味月 饼。

那时候也买月饼,但很少,亲戚邻里互相送月饼时,大多是拿几个买来的细月饼放在上边,把自己做的笨月饼放在下边,然后用彩色纸包好了,再用纸绳系 好,这就是八月十五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的佳品了。至于说自己家人,除了十五晚上可以不受限制地吃月饼和备好的水果以外,别的时候就很难吃到买来的月饼了。十 五晚上,奶奶隆重地把供品摆在一张低低的方桌子上,对着圆圆的明月,点燃香火,极为虔诚地拜上几拜,然后,把每个月饼小心地一切四块,分给每个人吃。那时 候,我们总是很珍惜分到的小小月饼,特别是每年中秋节时,爸爸也会从百里以外赶回来与家人团圆,所以,这月饼总是吃得格外香甜,真是吃在口里,甜在心里。

渐渐长大了,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了,日子好过了,可以吃到的月饼也多了起来。特别是种类繁多,花样各异,每到中秋前后,各色各样的月饼令人目不暇接,其外 形精致无比,内料也越来越丰富和高档。而其中大多数仍以面粉、油、糖为主要原料,加入果仁、肉类以及豆沙和天然香料等制作而成。月饼是多了,但口味却越来 越刁,总也吃不出小时候的香甜味道来了,更没了全家端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吃月饼的那种感觉了,因为时下的月饼早已经不局限于八月十五才能吃到,并且,愿意 吃什么样的月饼都可以轻易实现了,这应该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吧。

前几天看新闻,惊闻今年在月饼包装的限制下,又变花样了,竟然有了精致的黄金月饼。商家自有商家的妙招,但不知道人们买来价值几万元的黄金月饼是做何用? 如果是亲朋好友互赠,似乎就没这个必要了,黄金月饼终归吃不得,用来观赏吧,似乎又不太合适,难免招来劫贼。然而,黄金月饼作为消费品,有人愿买,商家愿 卖,也不违法,至于说谁花钱,最后又会落到谁的手里,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咱还没这个消费水平,自然不会花这么多钱把黄金月饼捧回家去,应该说不愿意花钱去 买黄金月饼的人还不在少数吧,也不是吃饱了撑的。

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们传统的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中秋时节,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那是何 等的享受啊。中秋佳节快要到了,照例会买些喜欢吃的月饼,也会尽可能赶回家去,和妈妈一起过中秋节。我想,和妈妈一起品尝月饼,应该更能品出月饼的香甜来 吧。

转载:
BBS精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