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嫦娥奔月后托梦丈夫后羿,要求他于8月15日夜用米粉作丸,圆似月亮,并焚香求告,以望夫妻能得到团圆。
二说宋代有一小甜饼,苏东坡吃后写诗赞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甜“,人们便将小饼叫做月饼。
三说元代末年政治腐败,贪官横行,民不聊生。当时朱元璋、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将起义时间写在小纸条上并夹于小饼之中。到了中秋之夜家家吃小饼时见到字条,便纷纷举行起义,为纪念这一行动而将小甜饼称为月饼的。
汉族民间传说,说月饼起源于元末红巾军起义,在八月十五这天,以吃月饼,系红巾为号,发动反抗元王朝对汉族人民残酷统治的起义.
下面的故事知道的人多 传播范围也广
有一个故事,说月饼是朱元璋起事时,苦于无法联络,而元政府地方当局监视人民森严,军师刘伯温只得想出一条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 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 传了下来。这个传说最容易被戳穿,只要查一查<明史>,就知道是编出来的,因为朱元璋淮泗起兵在六月,当然也就不可能以吃月饼为号了.另一个 故事说的是泰州张士诚起兵时,暗中串联,利用中秋节馈赠麦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日晚上行动.这个说法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张士诚是五月间 在高邮起义的.再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也举事于五月间,所以这个传说如果有它的真实性,也属于元末如乱麻般小股人民起义中的一个故事.
既然有这么个故事流传下来,不管怎么说,还是反映了汉族人民对元王朝残酷压迫的痛恨.歌颂了人民赶跑异族统治者的正义性.其他还有月饼来历的故事,说是杨 太真在八月十五日夜晚,仰望天上一轮浩月,心血来潮地给胡饼取了个雅号,"月饼"于是便正式走进了传统点心的行列.这些传说都加强了月饼之被固定到中秋节 晚上作为庆祝来吃的习俗.
早在北宋时,苏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里就有了月饼概念的雏形,那时北宋宫中时兴吃一种宫饼,民间称为"小饼",又叫"月团",大约月饼的名字应该从月团开始演变的,东坡先生的诗也起到了给月饼起名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月饼大名的却是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在<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条里,周密列举了南宋末首都临 安的饼食,其中有胡饼和月饼.从他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月饼已经和胡饼分了家.但奇怪的是,北宋<东京梦华录>和与<武林旧事 >几乎同时的<梦梁录>,<西湖老人繁胜录>里都未曾记载月饼.
所以又有一种说法,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月饼不是我们现在吃的月饼,而是麻饼--月饼的弟弟!四川中秋吃月饼时,也吃麻饼,就是芝麻饼,没有月饼花哨,也没有月饼腻人.
麻饼即胡麻(芝麻)饼,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早在东汉末时,中原人民已经开始吃它了.司马彪<续汉书.董卓传>:"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据说后来胡饼精致化了,里面不但有芝麻,而且还有核桃,胡麻和胡桃都很香,它们富含高密度脂肪,对心脑血管有益,灵帝喜欢它是有道理的,<续汉 书>说什么:"后董卓拥胡兵破京师之应",就有点胡扯了.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说:“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这个总结倒是真正道出了中秋节晚上吃月饼的意义.后来吃月饼风俗传到清 朝,愈发隆重了,那时,家家都在中秋节来临前夕,自制各色月饼,风味多采.河南许昌,临颖,山东临清等地有一种硕大无比的月饼,直径达二三尺,号曰:"团 圆饼",这样的月饼大约是一家人分着切开才能吃完的,真正起到了一家人团圆亲密的作用.
月饼的分类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
具体讲,全国月饼可分五大类:京、津、广、苏、潮。花色近似,风味却迥然不同:
京津月饼以素字见长,油与馅都是素的;广式月饼则轻油而偏重于糖;苏式的则取浓郁口味,油糖皆注重,且偏爱于松酥;潮式月饼身较扁,饼皮洁白,以酥糖为馅,入口香酥。
其它如云南的“滇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上海的“沪式月饼”、厦门的“庆兰月饼”、福州的“五仁月饼”、西安的“德懋恭”水晶月饼、哈尔 滨的“老鼎丰牌”月饼、扬州的“黑麻月饼”、绍兴的“干菜月饼”、济南的“葡萄软馅”月饼和“水晶豆蓉”月饼等著名品种,风味特点各有千秋。
话说月饼,第1页 - 搜狐社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