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此节娘家不接姑娘回家过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 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 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 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以前,江苏地区的中秋夜,妇女们多外出在月下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叫做走月亮。上海的习俗与江苏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妇女外出游玩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 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如果家里有孕妇,就要多切一份。

拜月不是指祭月时的拜月。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当夜,满城人家,不论穷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盛谷物插香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相 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 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许多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载:
西四中学05届初一、2-

四时食风

大年初一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扬州人十分看重。尽管扬州人有到茶馆吃早茶的习惯,但初一早上却是例外,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扬州汤圆的做法多种多样,有一种汤圆叫四喜汤圆,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喜爱吃的,这种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错,但人们更看重汤圆的名称,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四喜汤圆类似的,旧时的扬州人还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习俗。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到了四更天,寒气更重。这时远远地有人喊:-----吉祥如意蛋!何谓吉祥如意蛋?就是鸡蛋煮熟,蛋壳上画起人物山水来,配上红绿颜色;或者写些 字,什么吉祥如意年年如意”……这蛋就叫吉祥如意蛋。从前过年的时候,到处有卖吉祥如意蛋的,家家户户都要买。买家来,代当家人发吉利。一家之 主,脸朝天躺在床上,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门口,说些吉祥如意啊!发财称心呀!万事如意呀!……之类的顺遂话,然后叫男人把蛋吃下去,就年年如意 了。……

吉祥如意蛋的小贩早就看不见了,所以现今的扬州人大多数不知道吉祥如意蛋是怎么一回事,真是十分遗憾。照扬州评话中的描述,这蛋壳上还画有人物山水,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失传了的时节食品,不如说它是一件已经失传了的民间工艺品。

上灯圆子落灯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是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 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 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 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 ,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年节酒

正月里扬州人还有请春卮做财神会一俗。《邗江三百呤》卷五中有请春卮酒一诗,诗云: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今 年春兴在侬家。这首诗的诗引说得更为清楚:扬城宴会盛矣,新年灯节前后宴会亲友,名曰:春厄。《真州竹枝词引》中也记述:绅士宴客,曰请春卮;铺家宴客,曰做财神会卮,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请春卮酒用现代语讲,就是新春时节请客聚宴。只不过《真州竹枝词引》里把聚宴的人分成两 类,一类是绅士,一类是店家,聚宴的目的不同,形式都是一样。现今,人们不会分得这么细,请春卮、和做财神会,统统都叫做请年节酒

其实,请年节酒是一项唐代就有的古老风俗。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云:唐长安风俗,每至元旦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清嘉录》卷一)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请年节酒的风习依然盛行,特别是在乡村,人们在正月初二便开始了亲朋好友和亲戚邻居之间的互请,你请我,我再回请你,一直要互请到 正月十八。

请年节酒是新春时节的一种礼仪,同时也是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其含义有三,一是过年期间请客,正值岁首佳期,对客人是一种特殊的尊重。二是春节期间家 中备有较多的菜肴,此时请客也倍加丰盛。三是扬州自古就是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人与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乡亲们平时难得见面,请年节酒 便于大家聚会。当然,现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请酒之机,互通商业信息,商议生财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说,《真州竹枝词引》中把请年节酒说成是做财神会 还是很有道理的。

踏青挑荠

有一句谣谚,叫: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是说荠菜花像牡丹花一样美丽好看。旧时,有的妇女特别喜爱把荠菜花插在发际,作为一种时新的头饰。当然,扬 州人在初春时节挑挖荠菜,还不单纯是为了花儿好看,这荠菜还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荠菜的嫩株可以食用,用荠菜做的春卷,春饼等都是应时的美食。

荠菜是田地里野生的,多生于田埂、河岸、墙角、路旁,扬州郊外的野地里几乎到处都有。春天到了,荠菜开出小小的白花,在野地里十分醒目。新春时节扬州人又 有郊野踏青的习俗,踏青时,许多妇女儿童一边观赏新春风光,一边挑挖荠菜,既赏心悦目,又可得实惠。农家当然也要挑挖荠菜,他们除了自己尝鲜,更多的是挑 上街去售卖。同时上街售卖的还有马兰头、枸杞芽和香椿芽等,这些都是早春时节的野菜。

如今,人们吃野菜,是调换口味,但旧时的野菜却是人们度春荒的主食。明代有位散曲大家叫王磐,是高邮人,他的名曲〔朝天子〕《咏喇叭》:“……官船来往乱 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在他那个年代,闹春荒是常事,他为了方便穷人采摘野菜度荒,便有意留心各种可以食用的草木,就像李时珍尝遍百 草,编写《本草纲目》那样,王磐也是将百草逐一地目验、亲尝,终于编成了一本《野菜谱》。这本《野菜谱》总共收录了野菜五十二种,除了荠菜、马兰头、枸杞 头外,还有蒌蒿、马齿菜、灰灰条、蒲公英等。全书采用了随文附图的编排方式,详细介绍了野菜的采食时间和食用方法,稍有文化的人一看就能明白。如:

白鼓钉

名蒲公英,四时皆有,唯极寒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文后,还附有短诗一首,以野菜的名称起兴,嗟叹民众的疾苦,如:

抱娘蒿

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同是野菜,今人是尝鲜,古人是度荒。口中的滋味,天壤之别。

端午粽子和十二红

粽子是端午时节的食品,最初是端午节时在龙舟上当做祭品抛撒到江河里。为啥要将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间有多种解释,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有说是为了驱逐蛟龙,说法不一。作为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多种解释并存是正常的现象。

扬州人一直把粽子作为时令食品,到了端午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邗江三百呤》卷九中介绍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

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沈浸秾郁矣。

其后还附有一诗: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

如今扬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掺进火腿外,依据各人的口味,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蜜枣 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而且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扬州人家包 粽子多是妇女动手,包好后人们常把粽子作为节礼相互馈送。人们品尝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赏的是妇女的手艺。

端午节这一天,扬州人家的午饭桌上,会端上叫做十二红的菜肴,所谓十二红是用酱油烧红、拌红或是自然红的菜肴,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者:红烧黄 鱼、红烧牛肉、红烧蹄膀、红烧鸡块。八碟者,四冷四热。四冷:咸蛋、香肠、莴笋、洋花萝卜。四热:炒苋菜、炒河虾、炒大粉、炒鳝丝。这里仅是列举,生活中 并无定式,惟有粗细之分。

说到烧黄鱼,扬州人似乎特别偏爱,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的民谚。《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 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

中秋月饼

中秋时节的月饼,如今是各大商场和食品店的时令商品,花色品种很多,近年有的星级宾馆也加入了月饼竞销的行列,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月饼。扬州一带的民众又多喜甜食,香甜的月饼便成了扬州人中秋时节的节礼,走亲访友总要携上几盒。

扬州的月饼旧时都是茶食店生产制作,历史很悠久。清人臧谷在《续扬州竹枝词》中云:几家月饼最驰名,盼到中秋卖不清。火腿香酥干菜美,每斤价目注分 明。就是指的这种茶食店生产的月饼。扬州传统的月饼是苏式,苏式月饼有椒盐、五仁、火腿、豆沙、上素等好多品种,其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馅绵软,甜香油 润。如今扬州的月饼品种更多,除苏式月饼外,还有广式月饼、京式月饼等,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扬州老百姓另有自家包糖饼、萝卜丝饼和烂面烧饼的习俗,其中必有一块特大的,叫做宫饼,又叫团圆饼,这块饼是在妇女拜月后全家分食的。

扬州民众家中的糖饼和馅饼,很可能是古代月饼的一种遗制。宋代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黄鼎铭《望江南百调》: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焰吐,团栾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大概都是指扬州百姓家的这种加糖加酥的小圆饼。

关于月饼,扬州还有几则民间传说。一则是说元代末年朱元璋号召百姓起义,将义旗藏在月饼下面相互传送,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挂出了大明的旗帜,元兵不战 自溃。还有一则是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是在扬州东面的盐场组织农民起义的,曾占领扬州的高邮,并在高邮立国号为。张士诚起义就是利用中秋节互赠月饼 的习俗,在月饼下面放一方小纸,上书中秋杀鞑子,百姓收到了月饼,看到了纸条,便在中秋之夜揭竿而起。所以至今扬州的月饼下面,都衬有一方小纸。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好多,食品讲究口味,讲究营养,扬州的传统月饼是高油重糖,已不适合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但每到中秋时节,扬州的传统月饼依然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这表明民间风俗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性。

重阳糕

六七十年代,文革破四旧,连重阳糕也少见了,糕上插重阳旗更是绝迹了,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重阳旗是怎么一回事。八十年代以来,街上重新有了重阳糕的叫卖声,近年来,重阳旗又高高地飘扬起来。

重阳糕是扬州重阳节前后特有的时令食品,如同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糕是米粉做成,蒸熟即食,微甜、松软、爽口,老人和孩童尤为喜欢。糕形也很有趣,正 方形,小小巧巧的,上染红点。卖糕人把若干块小糕迭成一摞,最上面插着一面纸质小旗。小旗有红有绿,三角形,还戳有许多小孔,戳了孔,板硬的小纸便柔软多 了,迎风还能飘动,这就是所谓的重阳旗

其实,这里叙述的重阳糕已经逊色多了,旧时扬州的重阳糕比现今的更精致。《真州竹枝词引》中记叙:九月九日重阳,俗尚糕,昔年萧美人糕,名重一时,后人 犹有世其业者。这里的萧美人看来是一位做重阳糕的店家,如何名重一时呢,作者没有说,但他在后面说到:河西街蒸作店,小菊花糕,其遗制也。糕 上插红绿纸旗,谓之重阳旗,像生店制小亭,有数(只)面捏小羊,臣(站)立其间,谓之重阳台。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扬州仪征人更有创意,有小旗,有小 亭,还有小羊,且形态各异,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谐音小旗小亭意为野外登高,而数只小羊,则又谐音重阳。所有这些都与重阳的诸多习俗协同,既饱含着人们祈求升腾兴旺的吉祥愿望,也表现出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乐观心态。

冬腊风腌

《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扬州人家入冬后,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种蔬菜和鱼肉,最常见的是腌大 菜、腌萝卜、腌咸肉、腌咸鱼。除了,还有。可以风蔬菜,还可以风鸡、风肉等,所有这些,扬州人统称为冬腊风腌。旧时,人们冬腊风腌是为了蓄以御冬,现今食品供应丰富,没有必要蓄以御冬了。如今的冬腊风腌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方法,因为冬腊风腌后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腊香,这是深受扬 州人喜爱的。

冬腊风腌鱼肉

寒菜又叫做咸菜,近郊菜农种植的这种菜似乎是专门用来腌制的,菜头肥硕,菜茎细长,菜叶阔大,茎儿白嫩嫩的,叶儿青绿绿的,有一二尺高,二三斤重,故又叫做大菜。这种菜取其嫩者烧了吃,也很鲜美,因其嫩,一烧就汤汁四溢,故又称之为汤菜

汪曾祺是作家,但他也会腌菜,他在一篇散文《故乡的食物》里以咸菜茨菇汤为题,专门介绍了咸菜的腌法和吃法,读来颇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冬,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汪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还谈到腌芥菜:

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

汪老除了会腌菜,大概还会风鸡,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还说到如何风公鸡:

风鸡------大公鸡不去毛,揉入粗盐,外包荷叶,悬于通风处,约二十日即得,久则愈佳。

汪老是扬州高邮人,在他的小说、散文里多处写到家乡高邮的家常菜肴,汪老不仅会吃,还懂得如何吃,所以把汪老称为美食家也是可以的。近年来,有人根据汪老 文章中提到的各种菜肴和食品,编出了高邮的汪氏菜谱。这真是奇思妙想,很有创见,据说这道汪氏菜谱在高邮还是很有影响的。

在清人林溥的《扬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诗,也谈到扬州的腌菜,诗云:

盈肩青菜饱经霜,更比秋菘味更长。

列甏家家夸旨蓄,算来都是粪渣香。

诗后有注,云:大雪前后,家家腌菜,皆园户挑送。平日至人家收粪灌园,至是以菜偿之。这首诗记录了扬州冬腊风腌时的另一习俗――马子菜。

马子,是扬州的方言,又叫马桶。旧时,扬州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见农户推着粪车,到各家各户收集马桶里的粪便,运到农田里作肥料,这在扬州叫做倒马 。农户进城倒马桶是有固定区域的,不准乱抢,这固定的区域就叫粪窝子。谚云: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所以农户都很重视这粪窝子。少有放 弃的,即使转让他人,也是有偿的。农户在粪窝子里得到肥料,便想到要回报,回报什么哩?自然是自己种的菜。于是每到腌菜时节,便挑上一担大菜送给 主家,这就是所谓的马子菜

扬州送马子菜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记载,尚难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来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资料,外地也有农户进城倒马子一俗,但外地倒马 不是农户给主家回赠马子菜,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洁费,名为月钱。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间,每户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节还要加收 ,寒暑天和阴雨天还有勒索酒钱的。每户人家都有马子,每天都要大小便,不倒怎么行哩?受点勒索也只好忍受。相比之下,扬州的马子菜就极富人情 味,算来都是粪渣香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了。

年蒸和年菜

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字。《真州竹枝词引》就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个特点,其中曰:

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遗者,曰年礼……虽柴米,亦曰年柴年米,莫不冠一字,以寓傍节之意。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扬州年蒸的点心以包子为主,这与北方包饺子类似。

有学者研究过北方的饺子,指出饺子古称馄饨,并说馄饨又通混沌,寓意世界生成之初是混沌状态,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人世间的天地四方,故新年 吃馄饨具有新岁开初之意。若以此理类推,扬州人的包子似乎比饺子更具有形象上的类比性,包子的外皮象征天空,内馅象征地球,不是更有开天辟地的寓意吗?其 实,扬州人家的另一种做法倒是更具有现实意义,有的人家把年蒸好的包子、馒头和糕点,稍稍晾干,便整整齐齐地像垒金字塔一样,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而且 一定要等到过年时才吃。民众解释说,这叫堆元宝,象征着新岁新春招财进宝。

扬州人家过年无论是丰盛,还是简朴,有几样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扬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其二要有水芹菜, 水芹的茎是管状的,来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能够陡富。这些都是源于方言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会意,经过老百姓的合理想象, 便寄附上了美好的愿望。

年菜里也有不是虚拟愿望的,有的菜别具实用意义和地方特色,这就是十香菜安乐菜

十香菜是以咸菜为主,杂以胡萝卜丝、笋丝、豆干丝、花生、黄豆等,是一种简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户户都要炒。新年里人们的荤菜吃得多,太油腻,吃吃这种杂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名十香菜

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菜,又叫马齿苋。汪曾祺对此菜还作过研究,他说: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 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扬州西山小志》也印证了汪老的说法,云:预于四五月间,取马齿菜腌贮,名:安乐菜,岁暮作馅制馒。马齿菜是一年生的肉质草 本,能以全草入药,主治痢疾。新年里菜肴杂陈,难免会有疏忽。扬州的家庭主妇用马齿菜包包子,既是风味食品,又能确保家人安康,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安乐


转载:
扬州风俗

月饼的传说

中秋吃月饼的食俗源于何时?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
,当始于唐朝.一次,唐高祖李渊与群臣共度中秋,他手持吐蕃商人献上的纹饰精美的大圆饼,指月笑 :"应将圆饼邀蟾蜍(相传月宫中有只三条腿的大蟾蜍)."然后把饼分与群臣共享.这是迄今见到的最早记载.元朝末年,起义军将领张士诚在中秋时,把约定 起义的纸条藏于麦饼中,趁送饼之机约定起义.于是以后每逢中秋,大家都吃麦饼庆祝.因此,月饼唐时叫圆饼,元时叫麦饼,明时才称月饼.明朝沈榜的《宛署杂 记》中记载:中秋节时,各家互送圆饼,叫做月饼.当时市场上也出售月饼,用果肉做馅,名称巧妙,形状新奇,最贵的价值数百钱.中秋节时人们也自己动手做月 ,自食和馈赠亲朋好友,以示团圆与庆贺.到了清朝,月饼花样翻新,品种增加,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月饼上开始出现"嫦娥奔月","三潭印月",""," ","寿",""等各种装饰图案,构图美妙,花纹精巧,不仅可食,而且可赏,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于月饼用料,加工,调味,形状的差别,以及饼馅儿甜,,,素口味不同,月饼形成多种流派,大体可分为三类:

1,
提浆月饼,也叫"浆皮月饼 ".制作时把糖浆和入面团做月饼皮,饼馅儿有咸肉,甜肉,火腿,豆沙,枣泥,莲蓉,椰蓉等,饼上印有各种花纹和各类饼馅儿的名称,广东月饼就属这一类.

2,
酥皮月饼.制作时把面粉,饴糖,猪油加热水和好做成月饼皮,饼馅儿有百果,豆沙,火腿等,吃起来酥香味美,如苏州月饼.

3,
硬皮月饼.用面粉,白糖, 饴糖,香油,小苏打和面做皮,以冰糖,白糖,香油,瓜子仁,核桃仁,青丝,红丝,桂花搅拌做馅儿,这种月饼皮硬馅甜,耐贮存,如北京的自来红,自来白.

中秋之夜,全家赏月吃饼,其乐融融;小小的月饼,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民俗民风.至于今天有的商家别出心裁,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摆阔心理,制作价值数十 万元中看不中吃的纯金月饼,这恐怕就背离了人们迎度中秋的初衷,而将其庸俗化了,实不足取.

转载:
中秋为啥吃月饼 - HaoChi123.com(好吃123)

月饼是怎么来的?

中秋佳节,赏月、吃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居家度日,能够全家团圆吃月饼,月在天上,饼在心里,就已经很满足了。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的传说起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节时,手持吐鲁番高人所献装饰华 美的月饼,指着天上明亮的圆月,高声笑道:应将月饼邀蟾蜍,随即把月饼分与群臣共食之,同庆同乐。元代,相传高邮张士诚在暗中串联,利用中秋节互相馈 赠月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字条传递信息,八月十五杀鞑子,天命。从此,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月饼以庆胜利。明代以后始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记载。明 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供月月饼到处皆有。 清代诗人袁景澜有一首颇长的《咏月饼诗》,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

转载:
月饼是怎么来的?


话说月饼

有三种充满民俗韵味的传说:

一说嫦娥奔月后托梦丈夫后羿,要求他于815日夜用米粉作丸,圆似月亮,并焚香求告,以望夫妻能得到团圆。

二说宋代有一小甜饼,苏东坡吃后写诗赞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甜,人们便将小饼叫做月饼。

三说元代末年政治腐败,贪官横行,民不聊生。当时朱元璋、刘伯温组织农民起义,将起义时间写在小纸条上并夹于小饼之中。到了中秋之夜家家吃小饼时见到字条,便纷纷举行起义,为纪念这一行动而将小甜饼称为月饼的。

汉族民间传说,说月饼起源于元末红巾军起义,在八月十五这天,以吃月饼,系红巾为号,发动反抗元王朝对汉族人民残酷统治的起义.

下面的故事知道的人多 传播范围也广

有一个故事,说月饼是朱元璋起事时,苦于无法联络,而元政府地方当局监视人民森严,军师刘伯温只得想出一条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 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 传了下来。这个传说最容易被戳穿,只要查一查<明史>,就知道是编出来的,因为朱元璋淮泗起兵在六月,当然也就不可能以吃月饼为号了.另一个 故事说的是泰州张士诚起兵时,暗中串联,利用中秋节馈赠麦饼的机会,在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日晚上行动.这个说法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张士诚是五月间 在高邮起义的.再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也举事于五月间,所以这个传说如果有它的真实性,也属于元末如乱麻般小股人民起义中的一个故事.

既然有这么个故事流传下来,不管怎么说,还是反映了汉族人民对元王朝残酷压迫的痛恨.歌颂了人民赶跑异族统治者的正义性.其他还有月饼来历的故事,说是杨 太真在八月十五日夜晚,仰望天上一轮浩月,心血来潮地给胡饼取了个雅号,"月饼"于是便正式走进了传统点心的行列.这些传说都加强了月饼之被固定到中秋节 晚上作为庆祝来吃的习俗.

早在北宋时,苏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里就有了月饼概念的雏形,那时北宋宫中时兴吃一种宫饼,民间称为"小饼",又叫"月团",大约月饼的名字应该从月团开始演变的,东坡先生的诗也起到了给月饼起名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月饼大名的却是元初周密的<武林旧事>.<武林旧事>"卷六,蒸作从食"条里,周密列举了南宋末首都临 安的饼食,其中有胡饼和月饼.从他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月饼已经和胡饼分了家.但奇怪的是,北宋<东京梦华录>和与<武林旧事 >几乎同时的<梦梁录>,<西湖老人繁胜录>里都未曾记载月饼.

所以又有一种说法,说"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月饼不是我们现在吃的月饼,而是麻饼--月饼的弟弟!四川中秋吃月饼时,也吃麻饼,就是芝麻饼,没有月饼花哨,也没有月饼腻人.

麻饼即胡麻(芝麻)饼,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早在东汉末时,中原人民已经开始吃它了.司马彪<续汉书.董卓传>:"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据说后来胡饼精致化了,里面不但有芝麻,而且还有核桃,胡麻和胡桃都很香,它们富含高密度脂肪,对心脑血管有益,灵帝喜欢它是有道理的,<续汉 >说什么:"后董卓拥胡兵破京师之应",就有点胡扯了.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记》说:“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这个总结倒是真正道出了中秋节晚上吃月饼的意义.后来吃月饼风俗传到清 ,愈发隆重了,那时,家家都在中秋节来临前夕,自制各色月饼,风味多采.河南许昌,临颖,山东临清等地有一种硕大无比的月饼,直径达二三尺,号曰:" 圆饼",这样的月饼大约是一家人分着切开才能吃完的,真正起到了一家人团圆亲密的作用.

月饼的分类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从馅心讲,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等;按饼皮分,则有浆皮、混糖皮、酥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孙悟空、老寿星月饼等。

具体讲,全国月饼可分五大类:京、津、广、苏、潮。花色近似,风味却迥然不同:

京津月饼以素字见长,油与馅都是素的;广式月饼则轻油而偏重于糖;苏式的则取浓郁口味,油糖皆注重,且偏爱于松酥;潮式月饼身较扁,饼皮洁白,以酥糖为馅,入口香酥。

其它如云南的滇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上海的沪式月饼、厦门的庆兰月饼、福州的五仁月饼、西安的德懋恭水晶月饼、哈尔 滨的老鼎丰牌月饼、扬州的黑麻月饼、绍兴的干菜月饼、济南的葡萄软馅月饼和水晶豆蓉月饼等著名品种,风味特点各有千秋。

转载:
话说月饼
,1 - 搜狐社区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吃月饼是中秋节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 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

唐朝初期的一个秋天
,一队吐番(古代西藏)商人来到长安,将带来的许多礼品(精制的圆饼)进贡唐高祖李渊.中秋夜晚,唐高祖请群臣一起赏月,分吃吐番商人所献圆饼,皇帝和臣子边赏月边吃饼,并将圆饼改名为月饼,这就是最早的月饼.


公元1333,元顺帝荒淫秽残暴,老百姓生活痛苦.江苏泰州有个贩盐的张士诚,发动贫苦盐民起义反元,他利用赠麦饼的机会,在饼中夹了纸条,约定盐民在 中秋夜起义,起义军攻下高邮城,以后又攻下苏州,张士诚定都都苏州,称吴王.从此,每年中秋节,家家吃月饼庆祝胜利,并在苏式月饼下垫张白纸,象征当年传 递消息.到了明朝,这一风俗传遍全国,吃月饼的意义,演变成全家团圆.故中秋节亦称团圆节.

-----------------------------------------------------------------------------------------------------------------

转载: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_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