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
之所以把每年的八月十五日作为中秋节,是因为按古代历法规定,农历七、八、九三个月称为秋天,八月居秋天之中,而八月十五又居八月正中,所以人们便把八月 十五日叫做中秋节了。中秋节之夜,月亮最亮、最圆,月色皎洁,气温凉爽,中国民间把月圆看作团圆的象征,固而人们也把八月十五日叫做团圆节。
中秋节的由来有各种说法,但最为普遍之说当是“祭月”。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那时,人们在月光如水的中秋之夜,燃烧火 堆,跳舞庆祝夏收,并祈求月神赐给秋天丰收,这可能就是早期的祭月活动形式和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祭月内容不断丰富,并成定制,代代相传,据史料记载, 在晋朝时就有对月朝拜的习俗。此后帝王中秋祭月,祈祷丰收遂成传统,并逐渐流传到普通百姓中,成为民间的喜庆节日。到北宋年间民间过中秋节不亚于春节。北 宋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这样的记述,当时北宋的京城开封,每逢中秋之夜,分外热闹,酒店门面装饰一新,张灯结彩,出售陈年好酒,店铺摆满新鲜水果,夜市盛 况空前,市民争先到酒楼订座,以先睹月出为快,可见当时人们对中秋节的重视程度。
祭月,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活动安排十分隆重,其中数清朝慈禧太后的祭月规模最大。中秋之夜,满朝文武大臣、宫女、太监簇拥 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排云殿前举行祭月大典。供品除精选月饼、七节藕和新鲜果品外,还特制直径数尺的“月华”。因“饼”与“病”音相近,慈禧太后忌讳此音。 故在宫中称月饼为“月华”。月饼上印有广寒宫、桂树、嫦娥、玉兔等图案。祭品中的西瓜则由名厨操刀切成数瓣,形如莲花绽开,置于莲花形状的大铜盘里,摆在 供桌上。祭月毕,把大月饼切成小块,连同“莲花西瓜”分赐妃嫔、太监、亲近侍女。然后慈禧太后与众人分乘龙舟、游船,在昆明湖荡舟,船上备有美味佳肴,名 为“泛舟赐宴”。是时,湖上空焰火飞舞,湖面燃放莲花灯,场面蔚为壮观,气氛甚为热烈。
民间祭月,虽然没有宫廷的规模场面,但也充满虔诚和乐趣。一般是在月出之前,在庭院中设下香案,摆满时鲜瓜果和月饼,在香炉上插一树枝或豆枝,代表月中的 桂树。月亮自东方冉冉升起时,全家人面向月亮朝拜。因月亮称为“太阴”,所以中秋节主祭一般是妇女,向月亮朝拜也是先女性后男性。祭月后,一家人围坐一 起,一边分享供品,一边欣赏中秋明月。老人们常常讲起嫦娥奔月、吴刚学仙被罚在月中砍伐桂树、玉兔捣药等月宫中的神话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此时,文 人们则聚在一起,饮酒赏月,即景抒情,吟诗作赋,处处充满团聚、欢乐的节日气氛。
中秋节祭月的主要供品是月饼,也是中秋节的应节食品。月饼形似中秋圆月,故名月饼,也叫团圆饼。据说中秋节吃月饼是从唐朝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当皇帝时,北 方突厥族屡次进犯边关,于是令大将李靖率部出征,转战边塞,屡建奇功,平定了突厥族的进犯。八月十五日李靖凯旋而归。为了庆祝胜利,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在城 门外迎接,京都长安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给李世民一盒胡饼,他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应 将胡饼邀蟾蜍”。唐太宗说的“蟾蜍”,意指月亮。因为古时传说月亮里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里常用蟾蜍喻月亮,或把月亮叫“蟾宫”。他把胡饼分给文 武官员品尝,众人称赞不绝。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因胡饼形似圆月,人们便把胡饼改称月饼了。到了宋代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和馈赠亲友 的高级礼品就已相当普遍。宋时《燕京岁时记·月饼》中记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后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 东坡在一首诗中也曾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口饴”。不仅写出了月饼的成份和形状,而且概述了亲吃月饼的感受。据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组织农民起义,传递 秘密通知是在月饼中夹有一张写有“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约定中秋之夜为起义时间。由此可见中秋节吃月饼由来已久,十分普遍,而且代代流传,至今 而不衰。
随着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代代延续,月饼的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做工更加精细,品种风格更加多样,用料越来越讲究适口,因而各地的月饼花色各有千秋,不同对 象可以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爱好选择食用。苏州的苏式月饼多层皮酥,有百果、豆沙、鲜肉做馅;北京的京式月饼,素油素馅,香甜不腻;广东的广式月饼皮薄馅 多,油润色鲜,用椰蓉、五仁、蛋黄、桂花为馅;潮州的潮式月饼重油重糖,香甜可口;四川的川式月饼香甜略有辣味……我们滦河流域的月饼特点是重油重糖,用 青丝玫瑰和桃仁做馅,食用时清新爽口。为了满足人们的节日需求,现在市场上各式月饼琳琅满目,并以精制盒装为主,供人们任意选购。
现在民间的中秋节不再举行祭月活动,一般是全家老幼聚在一起,中午吃顿团圆宴,晚上吃月饼、赏月、唠家常。对近亲挚友则在节前送些月饼和酒,表示祝贺团圆安康之意。节日活动突出了家庭团聚、亲友和谐的气氛。
中秋团圆节-来稿照登|滦河文化研究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