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9日星期四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研究 - 特殊走法和特殊规则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最大区别在于特殊走法和特殊规则。
中国象棋中除了帅和将不能直接相对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走法。国际象棋则有三个特殊的走法——王车易位、吃过路兵和兵的升变,每一种特殊走法都有很多规定,在国际象棋的入门教程上都有介绍,例如“王车易位”在五种情况下是不能进行的,这里就不逐一阐述了。
中国象棋的走法很简单,然而出现重复局面使棋局无法进行下去时,就需要用“规则”来解决问题,“长打”被判为禁手,不变作负,至于“长打”如何规定,规则上写得很烦琐。而国际象棋恰好相反,有非常复杂的特殊走法,但出现重复局面时却有非常简单的规则——不变作和。
另有一个特殊的规则——出现无子可动的局面,这一点上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判断胜负的标准截然不同,前者称为“困毙”,无子可动一方判负,后者称为“逼和”,判双方和棋。在国际象棋中,“长打作和”和“逼和”两个规则看起来似乎很不合理,但是其中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这使得劣势的一方可以用各种战术谋求和棋,这些战术统称为“谋和战术”,这就增加了国际象棋的趣味。
现在就中国象棋中“长打作负”的原则作简单的说明。
对于“长打”的定义,中国规则和亚洲规则不完全一样,以下几种“长打”在国内规则中是禁止着法,而在亚洲规则中却是允许着法:A. 长要杀;B. 长要抽吃;C. 多子长捉一真根子;D. 一将一捉;E. 分捉多子。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中国规则的原则性比亚洲规则强,只要打的过程中存在得利的行为,例如要杀、要抽吃、多子捉一真根子,长打就算禁止着法。但是,亚洲规则的判断方法比中国规则简单,在没有裁判的网络对局中,计算机可以判断将、捉等直接攻击的着法,而对于要杀、要抽吃等间接攻击,计算机很难作出判断,因此在可行性上讲,亚洲规则比中国规则更合理。
因此,在对局过程中,对局者必须对规则有所了解,了解程度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1. 熟悉规则上明确禁止的着法,避免不必要的判负;
2. 熟悉规则上规定的不变作和的着法,避免在优势局面下被对手利用规则判和,例如兵和将长捉是允许着法(中国规则和亚洲规则都这样规定),在遇到对手用兵长捉,并且自己局面占优时,必须主动变着,否则就会判和;
3. 善于利用规则采取谋和战术,这是针对亚洲规则而言的。例如在局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争取制造对手无法避免的长打,例如长杀、长要抽吃、一将一捉等,这和国际象棋中的谋和战术是类似的。
4. 把握规则的操作办法,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通过长打来消耗步数,争取时间,这是针对快棋赛而言的。通常长打发生后,允许相同的局面重复三次,当出现第四次重复局面时,就由裁判来判负或判和。所以当自己时间紧张时,例如需要在30秒种内走完
5步,就可以考虑制造长打,3次重复局面就消耗6个回合,这样就可以安全进入下一个计时段了。
五、开局
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开局是棋手研究得最多的内容,和开局有关的著作在棋类书刊中的比例最大。
无论开局体系有丰富,它们必然遵循某些局原则,这些原则包括:A. 子力出动顺序;B. 子力控制区域;C. 子力的协调与配合;D. 帅(将)或王的安全。
比较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两者的原则不是完全一样的。
首先,子力出动顺序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中国象棋要求先出动重子,其原因就是两种棋的“火力密度”不同,中国象棋火力密度小,出动重子可以最及时地控制局面,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而国际象棋正好相反,如果过早地出动重子,就可能把重子暴露在前线的火力下,反而陷于被动。
其次,子力控制范围也有很大不同,中国象棋讲究占领通道,因为中国象棋的子力是“定域”的,有明显的可以占用的通道。而国际象棋由于“离域”和“兵阵”的特点,开局时线路模糊,所以区域的概念才显得突出,而中心区域则是整个棋盘的制高点,因此争夺中心就成了开局的焦点。
至于子力的协调性与王的安全,原则性就不是很强了。过分讲究子力互保或兵形完整,会影响出子速度,失去战场或失去先手,对王的过分保护也一样。
最后要指出的是,原则是有侧重。中国象棋更侧重于出子的速度,而国际象棋更侧重于子力的协调,特别是兵形的完整。看下面一个开局:
1. 炮二平五 炮8平5 2. 炮五进四? 士4进5
3. 马二进三 马8进7 4. 炮五退二 车9平8
红方炮轰中卒,造成强大的攻势,但是车没有及时占据直通道,造成失先。其原因就是红方第1、2、4回合花了3步棋,有效步数实际上是2步,相对黑方来说亏了一步。
对国际象棋而言,出子速度的重要性就逊色很多,看下面一个开局:
1. e2-e4 马g8-f6 2. e4-e5 马f6-d5
3. c2-c4 马d5-b6 4. d2-d4 d7-d6
5. f2-f4
这是阿廖欣防御中的四兵变例,白兵挺进四个,并且控制中心,而黑只动了一个马和一个兵,而且位置也不好,然而不能就此说白方占了便宜,因为白方兵形不好,很容易受到反击。黑方连续三步跳马是用牺牲步数来破坏白方兵形,应该说是比较满意的。
中国象棋的开局体系按照双方的阵形来命名,先手方的阵形通常以中炮为主,后手方常用阵形有:屏风马、反宫马、顺炮、半途列炮等。有时先手方放弃了中炮,则阵形会出现倒易,例如飞象转先手反宫马对左中炮等。要注意的是,出子的顺序对阵形的影响不大。例如以屏风马对中炮,通常先跳左马后跳右马,但也可以反过来跳,开局中异途同归的例子举不胜举。
国际象棋的开局体系可以用“开局树”来分类。
白 黑 白 黑 白 开局名称 命名方式
e4 e5 马f3 马c6 象c4 意大利开局 地名
象b5 西班牙开局 地名
d4 苏格兰开局 地名
马f6 俄罗斯防御 地名
d6 菲利多尔防御 人名
f4 王翼弃兵开局 着法
象c4 象开局 着法
d5 斯堪的那维亚防御 地名
c5 西西里防御 地名
e6 法兰西防御 地名
d6 乌菲姆采夫防御 人名
c6 卡罗-卡恩防御 人名
马f6 阿廖欣防御 人名
d4 d5 c4 后翼弃兵开局 着法
e6 后兵开局 着法
f5 荷兰防御 地名
马f6 …… 演变为各种开局
c4 英格兰开局 地名
b4 波兰开局 地名
表四 国际象棋的开局树
有几点需要注意:
(1) 开局体系大都按照地名或人名来命名,这种命名方法严格地和出子顺序相关。有些开局有多种命名方式,例如俄罗斯防御也称彼得洛夫防御,乌菲姆采夫防御也称王翼堡垒象防御,等等。
(2) 如果开局树的分支由白方选择,通常称为“开局”,如果由黑方选择,则称为“防御”,因此“开局”和“防御”可以互相演化,例如意大利开局之后黑方走马f6,则形成双马防御,这种演化不列入本表。
(3) “开局树”并非绝对是树状的,但是异途同归开局很少,一般出现在非常用开局中,例如:白马f3,黑马c6,白e4,黑e5,结果演化为开放型开局。
(4) 开放型开局的局面类似于中国象棋中的“斗炮局”,半开放型开局类似于“炮马争雄局”,封闭型开局类似于非中炮开局,特别指出,国际象棋不存在“不合理开局”,而中国象棋却有很多,如炮二进七。
比较中国象棋的阵形和国际象棋的开局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中国象棋棋盘的火力密度小,子力活动相对定域,布阵时次序可以比较灵活,异途同归的情况比较多。因此,开局时要把握阵型上的大致特点,不拘泥于棋谱,随机应变。
相反,国际象棋棋盘的火力密度大,子力活动是离域的,在布阵过程中就会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所以出子的顺序不能随意改变,背离棋谱的走法要非常小心,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被动。就这个意义而言,开局的复杂性在国际象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开局上可做的文章也极其丰富。
六、战术
战术就是兵法,适用于打仗的战术同样也适用于对弈,所以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基本战术大致是相同的。常用战术有以下二十余种:
(1) 兑子战术:通过兑子,达到争先、夺势、得子等积极目的或简化局势、化解攻势、谋求和棋等消极目的;
(2) 弃子战术:通过弃子,达到争先、夺势、入局、作杀等目的;
(3) 先弃后取战术:是兑子战术的一种复杂形式,在弃子和得回子的过程中可以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4) 双重打击战术:所谓打击,就是将、要杀、捉、要抽吃等试图取胜或试图获利的手段。双重打击的范围很广,包括捉双、抽将等,是谋取子力优势的最常用的手段;
(5) 闪击战术:这是闪开前子露出后子进行攻击的战术(在中国象棋中,马腿、象眼上的闪子也称闪击),同时前子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打击,如选位做杀、抽子、拦截等,是最典型的双重打击战术;
(6) 借力战术:这种战术主要运用在中国象棋中,依靠长程子力,用闪将的办法调度子力,是一种特殊的闪击;
(7) 顿挫战术:也称为“过门”,在着子次序上采用的强制性过渡着法(主要是捉、将、做杀等),以赢得重要步数;
(8) 腾挪战术:当自己有某个棋子挡住其他棋子的进攻路线时,可以采用强制性手段把该子移开,不损失步数,是顿挫战术的一种特殊运用;
(9) 开线战术:这种战术主要运用在国际象棋中,通过兑换兵实现开放线路,打开局面;
(10) 拦截战术:在对方存在攻击或潜在攻击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棋子拦截对方的攻击线路,如果与闪击战术配合使用,达到赢得重要步数的目的,则称为暂时性拦截,如果参与拦截的棋子由其他棋子保护,形成有效屏障,则称为永久性拦截;
(11) 封锁和困子战术:封锁是指利用长程子力设置火力封锁线,使对方子力无法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困子是指用多个子力形成包围圈,把对方子力限制在很小的活动范围内;
(12) 牵制战术:用长程子力间接威胁王、后、车等重要棋子,使当中的棋子无法离开线路,失去活动自由;
(13) 迂回战术:子力调度时如果遇到对方的拦截或封锁,可以考虑用“迂回”的方法绕道而行,避开对方的封锁线,这种战术适用于中国象棋中马和兵的进攻,以及国际象棋中王的助攻;
(14) 吸引和引离战术:吸引是指把对方子力引入自己的包围圈,对象通常是帅(将)或王,引离的对象是对方进攻或防守的关键棋子,通过调虎离山的办法让它脱离岗位,吸引和引离的目的不同,但强制性的手段是一样的;
(15) 阻塞战术:用强制手段让对方子力调度到帅(将)或王周围,阻挡帅(将)或王的道路,这种战术通常是为实施闷杀而服务的;
(16) 捣毁战术:用弃子等手段破坏帅(将)或王的防御体系,攻击对象通常是保护帅(将)的仕(士)相(象)或保护王的兵形,如果攻击对象是肩负防守重任的攻击性子力,那么这种捣毁战术也称为消除防御支柱战术;
(17) 解将还将战术:同时运用闪将和垫将的手段,在应将的同时给对方将军,这种着法称为解将还将,它可以化解对方的抽将、做杀等威胁;
(18) 谋和战术:在局面劣势的情况下谋求和局的战术,通常依靠兑子来实现,国际象棋中谋和战术还包括谋求长将或逼和,中国象棋中长降和长捉是禁止着法,但可以利用规则,制造规则允许的长要杀(亚洲规则允许)、长拦等不变作和的着法。
以上战术尽管在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上都有运用,但是运用手段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下面就列表加以说明。
战术 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
借力战术 做杀、排局中常见 运用不多
开线战术 运用不多 打破局面的常用战术
迂回战术 主要是马和兵的迂回 主要是王的迂回
捣毁战术 破坏仕(士)相(象) 破坏兵形
谋和战术 主要依靠兑子实现 除兑子外,可谋求长将或逼和
表五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战术的区别
事实上,战术的运用是相互组合、相互包容和相互连贯的,独立的战术是不存在的,所以战术不存在系统的分类,以上对各种战术的归纳并不是很全面的。在中局对抗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战术,关键在于随机应变,综合运用。
七、中残局的策略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在风格上区别明显,中国象棋在中局做杀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具有很多特定的杀法,号称“十八般武艺”,这些杀法是:A. 对面笑杀,B. 双车错,C. 双车胁仕杀,D. 挂角马-八角马杀,E. 卧槽马杀,F. 侧面虎杀,G.钓鱼马-列马车杀,H. 双马饮泉杀,I. 马后炮杀,J. 重炮杀,K. 天地炮杀,L. 闷杀,M. 双将杀,N. 铁门栓杀,O. 二鬼拍门杀,P. 大刀剜心杀,Q. 夹车炮杀,R. 三车闹仕杀。
在国际象棋中,除了王在底线被闷杀外,几乎就找不出特定的杀法了,杀王的方法通常是构筑杀网,杀网可以是后、车、象等远程子力封锁的线路,也可以是由兵阵组成的包围圈,由于没有特别的定式,所以做杀的难度相当大,需要精确的计算和超人的胆识。
针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不同特征,制定中残局策略时应该有不同的指导思想。中国象棋首先考虑把对方将死,因此在子力获得优势后,尽可能地为对手制造更多的麻烦,争取利用多子优势入局做杀,速战速决。国际象棋却截然不同,微弱的子力优势可以在残局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通过兑子来简化局势就成了首选。
根据中国象棋速战速决的指导思想可以制定以下作战策略:
(1) 中局的首选目标是把对方将死,实现这个目标要不惜一切代价;
(2) 获得子力优势时,要尽可能地加强进攻,进一步扩大子力优势;
(3) 在对方防守稳固,仕(士)相(象)不缺时,子力优势不足以取胜,要避免兑子;
(4) 劣势一方可以通过兑子来谋求和局,甚至采用子力损失的兑子,例如车仕相全对车炮仕相全的残局,可以用车换炮谋和;
(5) 局面僵持时可以考虑谋取多兵优势,多两个兵即为优势,多三个兵即为胜势;
(6) 注意下列局势上的因素:A. 空头炮,B. 头炮和底炮,C. 帅(将)门(也称领空),D. 三子归边,E. 窝心马,F. 缺仕(士)相(象),这些因素有时比子力更重要。
中国象棋的残局有很多类型,攻防技术各不相同,需要熟练掌握。简单残局的基本类型是:A. 兵类残局,B. 马类残局,C. 炮类残局,D. 炮兵和双炮类残局,E. 车类残局,F. 车兵和车炮类残局,复杂残局类型可以转化为这六个基本类型。
国际象棋也有与其指导思想相应的作战策略:
(1) 中局的首选目标是获得子力优势,即使一个兵的优势也不能放过,同时细心捕捉杀王的机会;
(2) 获得子力优势时,要尽可能地走得稳健,把优势拖入残局;
(3) 劣势一方要避免兑子,争取使局面复杂化,以便制造长将等谋和手段,这样可以让胜负充满变数;
(4) 残局时首先考虑兵的因素,优势一方只要没有兵,取胜难度就会变得非常大;
(5) 子力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兵形和王的位置,尽量以完整的兵形和有利的占位进入残局;
(6) 注意下列局势上的因素:A. 兵形及其所在的色格,B. 升变格,C. 永久格,D.象的色格,E. 王的位置,这些都是左右胜负的关键因素。
国际象棋的残局类型丰富,主要有:
A. 杀单王残局;
B. 后、车对弱子残局;
C. 兵对弱子残局;
D. 兵残局;
E. 更复杂的残局。
对待每一种残局,不能象中国象棋一样分门别类地掌握,而是要贯穿残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这些理论和技巧包括:
A. 兵的正方形法则;
B. 兵的关键格理论;
C. 对兵的入侵格理论;
D. 对王技巧;
E. 等着技巧;
F. 马象控制格子的技巧;
G. 兵的突破与反突破技巧。
最后打个比方,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都好比一场球赛,执红(执白)好比主队,执黑好比客队,如果两队实力接近,那么主队当然希望取胜,策略上应该以攻为主,先发制人,作为客队,首要目标是保平,所以策略上应该用稳健的打法,首先力保城门不失。
参考书目
1. 《象棋入门》(刘国斌等编著,蜀容棋艺出版社)
2. 《国际象棋入门》(柳玉栋编著,人民体育出版社)
转载: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研究(四):特殊走法和特殊规则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研究 - 棋子的作用和棋盘的阵形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大多数子可以建立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根据棋子的作用来确定:帅(将)(中国象棋)——王(国际象棋),马——马,车——车,炮——象(稍后解释为什么把炮和象对应起来),兵(卒)——兵。在这些对应关系中,只有车的走法是完全一样的,其他棋子走法的差别形成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阵形上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棋子的活动范围
中国象棋的某些棋子占有固定的位置(称为“定域”),这里特指是仕(士)相(象)和五个兵卒,这使得其他子力的活动也具有“定域”性。国际象棋则完全不同,任何棋子(除了小兵)都可以走遍棋盘的任何位置,所以子力的活动是“离域”的。在局面分析上,中国象棋更简明清晰,国际象棋更复杂,变数大。
2. 线路和阵形
中国象棋由于“定域”成分大,所以线路是天然形成的,利于长兵器车和炮的活动。利于炮发挥火力的线路是五路(中炮)和三七路(卒底炮、五七炮等),利于车炮活动的线路是二八路(直车、进炮封车等)和四六路(也称肋道)(横车、仕角炮、五六炮等)。天然线路是双方争夺的焦点,包括直线和横线。国际象棋根本没有天然线路,所有的线路全部被兵阵所封闭,只有兵的兑换才会产生半开放线和开放线,所以线路是人为开辟的,要占领线路,首先要使用开线战术。
3. 灵魂棋子
行走方法和攻击方法不同的子称为灵魂棋子。众所周知,国际象棋的灵魂是兵,而中国象棋中这种提法却不多,但是无论开局、残局还是杀法,炮的用法之丰富是其他棋子无法比拟的,所以把炮称谓中国象棋的灵魂,这话一点也不过分。
4. 棋盘的三维空间
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棋盘都是平面的,为什么称为“三维空间”呢?这是因为棋子的行走路线除了直线和横线以外,还有第三种方式。很显然,国际象棋的第三维是斜线,在兵形相对完整的情况下,斜线是首先考虑开发的线路,是国际象棋的大动脉。中国象棋则有三个独特的概念——马腿、象眼和炮架子,在短兵相接时,此三者必然主导着局势的发展,隐藏在纵横交错的格子中,很难理出头绪来,这就是中国象棋局势的复杂之处,也是中国象棋的乐趣所在。在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第三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分别是象和炮,这两个子存在微妙的对应关系。
5. 防御体系
在中国象棋中,帅(将)依靠仕(士)和相(象)来保护,所以在开局的首尾阶段往往会支起仕(士)和相(象),确保帅(将)的安全。国际象棋中,王车易位后王被换到g线,f g h三兵承担着保护王的作用,为确保兵形完整,g兵或h兵会挺起1格。
6. 帅(将)或王的地位
帅(将)或王是胜负的标志,有人认为帅(将)或王的作用仅仅是“不被将死”,其实这是很片面的。在国际象棋中,王的助攻作用非常明显,残局无不“御驾亲征”的,有人把王的助攻价值给予4分,优于象马而仅次于车,是很有道理的。中国象棋中帅(将)的魅力就逊色很多了,是“被软禁起来的傀儡”,除了助攻“对面笑杀”和“铁门栓杀”以外,就几乎没有进攻作用了。
| 中国象棋 | 国际象棋 |
|
棋子的活动范围 | 定域的 | 离域的 |
|
线路和阵形 | 天然线路 | 从在兵阵中开辟线路 |
|
灵魂棋子 | 炮 | 兵 |
|
棋盘三维空间 | 马腿、象眼和炮架子 | 直线、横线和斜线 |
|
防御体系 | 仕(士)和相(象) | 兵形 |
|
帅(将)或王的地位 | 被软禁起来的傀儡 | 可以御驾亲征 |
|
表三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走法和阵形特征 |
转载: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研究(三):棋子的作用和棋盘的阵形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研究
为了作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子力价值比较的研究,首先列出两种象棋的子力价值。
棋子名称 活动范围 子力价值
棋子名称 | 活动范围 | 子力价值 | | | | | |
红 | 黑 | 中央 | 边线 | 角落 | 开局 | 中局 | 残局 |
帅 | 将 | 4 | 3 | 2 | - | - | - |
仕 | 士 | 4 | - | 1 | 1 | 2 | 2 |
相 | 象 | 4 | 2 | - | 2 | 2 | 3 |
马 | 马 | 8/6/4 | 4/3 | 2 | 4 | 5 | 5 |
车 | 车 | 17 | 17 | 17 | 10 | 10 | 10 |
炮 | 炮 | 17/13 | 17/14 | 17/15 | 5 | 5 | 6 |
兵 | 卒 | 1/3 | 1/2 | 1 | 2 | 1/3/5 | 3/2/1 |
表一 中国象棋子力价值表
说明:
1. 活动范围
(1) 活动范围的数值就是活动区域的大小,换句话说就是一个棋子最多有几种走法;
(2) 马的活动范围在中央和次边线有所不同;
(3) 炮的活动方式和攻击方式不同,所以活动范围和攻击范围不同;
(4) 兵在过河前和过河后的活动范围不同。
2. 开局的子力价值:开局的子力价值标志着开局时棋子发挥的作用,一般而言子力价值大的子应当尽快出动;
3. 中局的子力价值
(1) 中局的子力价值就是兑子价值,当然,这种兑子价值并非是固定的;
(2) 兵在过河前和过河后具有不同的兑子价值,进入九宫时价值最高;
(3) 不同局面下子力价值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对方有双车的情况下,仕的价值明显比相的价值高,而对方有双炮的情况下,双相的价值明显比双仕高;
(4) 中局时兵种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价值,例如双仕或双相的价值明显高于单仕相,马炮的价值略高于双马或双炮(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两兵联合的价值要比分开时高;
4. 残局的子力价值
(1) 残局的胜负遵循“子力价值判断法则”,一般来说进攻方的子力价值(不包括仕相)总和大于防守方(包括仕相),就可以取得胜利,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2) 兵的残局价值取决于兵的位置,底兵最低,其次是低兵(次底线和倒数第三线),高兵(更高的位置)最高;
(3) 作为进攻方,炮的价值还取决于是否有仕相,有仕相时才可以发挥自身价值,但计算价值时仕相并不算入其中,没有仕相时,炮的价值会大打折扣;
(4) 跟“子力价值判断法则”相差较大的典型局面只有:单马(5分)不胜单相(3分),其他局面如:单兵(3分)不胜单是仕(2分)等、三高兵(9分)胜仕相全(10分)等,偏差不会大于1点;
(5) 进攻方能否取胜还取决于防守方棋子的位置,例如单车(10分)对双马(10分)或马双相(11分),只有防守方棋子占据特殊位置时才可守和。
对于国际象棋,类似的表格可以在任何基础教程上找到,这里就不再列出。国际象棋的兑子价值很好计算:后——9,车——5,相——3,马——3,兵——1。当然,这里有几点要注意:
1. 开局原则正好与中国象棋相反——先出动价值小的子,后出动价值大的子;
2. 考虑象的格子互补性——双相的价值比马象和双马高;
3. 残局时需要考虑兵的增值,增值因素有几个:(A) 是否通路兵,(B) 是否有根,(C) 离底线的距离,(D) 升变格,增值的最高价值是8;
4. 残局情况复杂,跟“子力价值判断法则”相差较远,例如:马相可胜单王,但双马只有在对方有一个高兵的情况下才可胜单王。
下面就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的棋子作比较:
由于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只有车的走法完全一样,所以可以把车的价值定为相同的分值(10分),这样就可以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作比较。
| 中国象棋 | 国际象棋 | | |
|
价值 | 数量 | 价值 | 数量 | |
|
| 兵(卒) | 1 | 5 | 2 |
|
守子 | 仕(士) | 2 | 2 | - |
|
相(象) | 2 | 2 | - | - |
|
轻子 | 马 | 5 | 2 | 6 |
|
炮 | 5 | 2 | - | - |
|
象 | - | - | 6 | 2 |
|
重子 | 车 | 10 | 2 | 10 |
|
后 | - | - | 18 | 1 |
|
总价值(双方) | 106 | 32 | 156 | 32 |
|
棋盘大小 | 90 | 64 | |
表二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子力价值比较
因此可以作出结论:中国象棋的棋盘比国际象棋大,但子力总价值却比国际象棋小,所以就“火力密度”(子力总价值和棋盘大小的比值)而言,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大一倍多。“火力密度”这个指标可以引出棋局的很多特征。
火力密度小的战场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突破,这一特点形成了中国象棋的特征——在中局时很容易形成对攻的局面,甚至对杀。因此,中国象棋对杀法比较重视,棋局更多地在中局收场,进入残局的机会不多。
火力密度大的战场很容易造成兵力的相互消耗,所以国际象棋的中局过程是频繁的子力交换过程,很容易进入残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象棋更重视子力的价值,这种价值通常会带入残局。另一方面,相对于杀法而言,残局的技术更加重要。
转载: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研究(二):子力价值
中國象棋棋子的研究
其戰爭的主元素是人,中國象棋子里有帥、士、兵。這三個兵種,又包含了古代對戰爭起到重要作用的三類人。在這里我為何說帥而不說將,因為我覺得帥比將更為恰當。舉三國時代的戰爭為例,要開戰,必須有主帥。三國時有名的主帥魏國有曹操和司馬懿,蜀國有諸葛亮和姜維,吳國有周瑜和陸遜。象棋中的士,我覺得應為謀士更為確切,因為謀士是古代戰爭的重要元素。三國時代著名的謀士有諸著亮,他既是統帥又是謀士,他用兵嚴謹,神機妙算,未出隆中已謀定三分天下。龐統,人稱“鳳雛”,與諸葛亮齊名。魯肅,字子敬,是他最早提出聯劉抗曹的戰略方針,終於可令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此外還有周瑜也是既是帥才也是謀士。這些人才都充分體現了古代戰爭中謀士對推動戰爭進程的重要作用。所以我認為把象棋子的士看作謀士更為確切。至於兵,我認為應包括戰將,士兵,士衛和後勤等。三國時代著名的戰將蜀國有關羽和趙雲。魏國有張遼和張郃。吳國有黃蓋和呂蒙等。
古代戰爭的次元素是器械,中國象棋子里有車和炮。古戰爭中,車起到了重要作用。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先行離不開車。此外,統帥行軍布陣也離不開戰車。炮(砲)在古代應包括火炮和擲石器,是用來攻擊有阻隔物的敵方,是攻擊城墻內和河對面的敵人的重要器械。因此,我們不應把象棋里炮吃子時中間那棋子看作是炮台,而應把它看成代表阻隔物更為恰當。
古代戰爭中最後一種重要元素就是動物。最常在古戰爭中出現的動物就是馬和象。傳說中國象棋是從中國流傳到印度,再從印度傳回中國的(只是傳說,不一定正確)。象在印度的古代戰場一定是最常見到的動物。因象體形龐大,在印度的古代戰爭中,象群對敵人一定起到了強大的威嚇作用。所以我認為象棋是因象而得名,現在中國象棋紅子把象變為相我認為是不合理的,也違反了兵對兵,象對象的公平競爭。
這三類棋也可從它們的活動範圍區分,人的活動能力在一格以內,動物的活動能力是二格剩二格,只有器械的活動能力達至整個棋盤,可見古人也認識到武器在戰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转载:
中國象棋棋子的研究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研究
很多棋迷同时擅长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现在这样的棋迷队伍正日益壮大。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存在很多共同点,也存在很多区别,可能有人要问,两种棋的学习是相互妨碍的,还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促进的?本文的回答显然是相互促进的,为此,需要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做系统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出彼此技术上的共同点,使得学习上不要花费重复的精力,二是找出它们的重大区别,使得棋手在技术的掌握上不致于混淆,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这样棋手会把技术上的特点会掌握得更好。
关键词
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比较研究
一、概述
1. 起源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都形成于公元5世纪左右,从棋盘和棋子的结构上来看,两种棋的同源性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象棋起源于印度,由印度传入中国。很多中国的学者持反对意见,因此考古学上对此研究得很多,分歧也很大。造成分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外考古学的交流不够充分,二是中国人有希望象棋起源于中国的主观意愿。不管意见如何,都说明中国和西方很早就有文化交流,象棋的形成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2. 文化背景
象棋的每一种棋子走法都具有象征意义,它们或多或少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价值,研究象棋文化背景的人很多,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中国象棋更多地反映了几千年禁锢的封建制度,而国际象棋则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历史背景。(参考学术论文《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第37卷,第5期,2003年9月)
3. 群众基础
由于中国象棋简单易学,以及中国人口众多,因此中国象棋的群众基础比国际象棋广泛。至于国际象棋在欧美的普及程度,比起中国象棋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肯定要差很多。因为就国际象棋的难度而言,要掌握这门棋必须经过比较正规的培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这种培训的,就像围棋在中国得不到很好的普及一样。
4. 社会价值
象棋的社会价值包括很多方面,它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开发智力的游戏,它可以培养人们作出决策的能力,锻炼人们承受输赢的能力,等等。同时,象棋还具有其他作用,例如报纸上经常会刊登象棋的排局,排局的创作和解答过程就如同诗词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是一种艺术,在这一点上中国象棋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电子时代,象棋成了人脑和电脑较量的平台,自从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挑战IBM的“深蓝”以来,这样的活动就没有停止过,目的不在于让人脑和电脑比个高下,而是谋求其中的商业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象棋又在参加社会经济活动,这一点国际象棋比中国象棋领先得多。
5. 研究目的
很多棋迷同时擅长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现在这样的棋迷队伍正日益壮大。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存在很多共同点,也存在很多区别,可能有人要问,两种棋的学习是相互妨碍的,还是相互独立的,还是相互促进的?本文的回答显然是相互促进的,为此,需要对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做系统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出彼此技术上的共同点,使得学习上不要花费重复的精力,二是找出它们的重大区别,使得棋手在技术的掌握上不致于混淆,通过比较来加深印象,这样棋手会把技术上的特点会掌握得更好。
转载: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比较研究(一):概述
中国象棋的起源
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 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 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 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杭《五杂俎》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 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
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居类书》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君,则斗象棋, 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五、起源于北周武帝时,《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周武帝 作象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历史证明,象棋是中国古代 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我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
转载:
棋牌天地-中国象棋教室
中国象棋是谁发明的?
有人认为,战国时期宋玉所作的《招魂》里讲到了象棋。如从那时算起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但也有人说,象棋是公元前2000年帝舜创造的。他有个名叫象的弟弟,品德不好,无所事事,舜特作棋加以教育,故称象棋。若果真这样的话,象棋的历史就更加悠久,约有4000多年了。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中国象棋又被称为“象戏”、“桔中戏”,系由先秦时代的博戏演变而来。战国末期,盛行一种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象棋只有“将、马、车、卒”四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间的六十四个方格组成。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药发明增加了炮以外,还增加了士、象。宋代《士林广记》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象棋谱,它比西方15世纪出现的最早的国际象棋谱早200多年。这些记载足可以推翻国外长期以来流行的中国象棋起源于印度的说法。
到了明代,有人把一方的“将”改为“帅”,这时的象棋便和现今我们常玩的中国象棋一样了。
有趣的是,还有一段与中国象棋的发明有关的历史公案: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常有一区空隙,上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以下棋比况历史上的“楚汉战争”。据史料记载,“楚河汉界”在古代的荥(xing)阳(属郑州)成皋一带,该地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战场。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至今,在荥阳广武山上还保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边那座叫汉王城,东边的叫霸王城,传说就是当年的刘邦、项羽所筑。两城中间,有一条宽约300米的大沟,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鸿沟,也是象棋盘上所标界河的依据。
转载:
中国象棋是谁发明的?那年发明的?_百度知道
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研究认为,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两者在规则、走法上具有差异,尤其是两棋完全反映出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色。围绕这个问题,将两种棋的规则和走法逐一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中国象棋;国际象棋;起源,发展;中国;西方;文化;异同
作为一名国际象棋专业的教练员,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总会难免地经常提起我国历史渊远流长的中国象棋。因为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何等的相似:相似的走法,相似的规则,相似的战略思想,相似的战术手段。就连国际象棋传入我国的时候,专业术语也是以中国象棋的习惯叫法来翻译的。
中国象棋在国内非常普及,很多家庭都会下,许多初学国际象棋的学生都接触过中国象棋。一般教练在教新学生的时候也会习惯地问他:“会下中国象棋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教练就会自然地将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相似与不同讲给学生听,以便于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笔者在日常被问到有关棋的问题最多的也是:“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什么区别?”其实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两者各有千秋,各有妙趣。但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它们在规则、走法上具有差异。纵观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发展史和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以及其他许多游戏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棋类艺术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一种艺术。正如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无不是来源于生产劳动。而在许许多多游戏、娱乐、艺术中,唯有这两个棋种最接近社会的人文环境和反映当时的社会状态,它几乎是人类社会状态的一个缩影。尽管东西方地域遥远,社会文化差异很大,但我们不得不惊叹东西方社会的这两种游戏却如此超乎寻常地相似。
1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
1.1 国际象棋起源和发展史
国际象棋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有关起源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它是由古代印度发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种叫做“恰图兰卡”的棋,其中有4种棋子:步兵、骑步、战车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军队的组成兵种。“恰图兰卡”的进一步发展是“沙特兰兹”,在棋子和规则上有大规模的改进,开始在中亚各民族广为流传。然后这种游戏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由东方向西方传播,其传播的大致路线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在11世纪末,它已遍及欧洲各国。而国际象棋——“Chess”这个名字也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意为“将死对方的王”。
据可靠的文字记载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尽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于东方,但从它的演变史以及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定型并流行开来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变了走法,行棋速度明显变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国人改为王的配偶--后,像社会革命一样,连性别也变了。至15世纪末进化为现制。当时它与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成为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纪,以骑士教育为主导的人们把在下棋当中凶猛的进攻和大无谓的弃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现,而不敢接受弃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认为是怯懦的。但这种骑士风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视防守的战略思想已经被现代理论所淘汰。
现在,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类社会不仅仅把它当作游戏和娱乐,还当作一门艺术学科、竞技体育项目,甚至开发电脑弈棋,向人类智慧挑战。
国际象棋最早传入我国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把国际象棋带回国内,但未能普及开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将它列为体育项目,才开始逐渐推广起来。国际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与中国象棋极相似,为了与中国象棋区分开来,人们在前面加上“国际”二字叫国际象棋。在亚洲一些华语地方,也有人称它为“西洋棋”。国际象棋中6种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国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译为王;Queen译为后;Rook:意为城堡,因与车走法一样,故称为“车”;Knight:骑士(或称为爵士),与马走法类似,称为“马”;Bishop:传教士,与象(相)走法类似,称为“象”;Pawn译为兵。
1.2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史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有的认为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有的认为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认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韩信发明象棋,用以锻炼将士的攻杀能力。证据是后世象棋盘上常刻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的影响,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包括兵种的增多。
若从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国象棋成型于北宋,定型于南宋(见南宋诗人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中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下法,与现在流行的下法相同),发展于明朝。基本上最初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有名家说,中国象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传统性和封闭性更明显,不了解中国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国象棋。
2 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规则的异同看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2.1 棋盘
中国象棋棋盘是由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交叉组成。中间以“楚河汉界”相隔,淋漓地再现了当时两军对垒的场景。“楚河汉界”位于郑州市西北郊的广武山上,当时西边为汉王城,东边为楚王城,诸侯割据,各霸一方。
有趣的是,如果把“楚河汉界”拿开,正好是一张8×8方格的棋盘,与国际象棋棋盘几乎一样。“9”是最大个数,在中国古代,象征着多与广的意思,“九州”泛指中国。“8”更有无限扩伸、四面八方的喻意。8和9在中西方都喻着无穷大的意思。古代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取更多的土地,为了占领更多的地盘,所有充当战场的棋盘都体现了古人的这种意识。
中西方对于战场对峙的观念不同。中国象棋的棋子占据在交叉点上,通过线(路)与对方交锋;国际象棋则是面与面的对峙,一马平川,连界河都不用。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运筹帷幄和游刃有余的作战风格,以及西方古战场上满盘皆兵的作战风格。
2.2 棋子
两个棋种都是三十二个棋子,这一点是相同的,但在棋的种类上有不同。最大的区别是中国象棋中有“炮”这个兵种,而国际象棋上没有。
(1) 炮。《续藏经》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孺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棋矣”。根据这个记载,在唐朝前的象棋是没有炮的,有了炮后,才和现代象棋相近。
而国际象棋里是没有这个棋子的。有人认为象棋可能定型于炮战(北宋为开端)流行之后,而国际象棋定型于出现炮以前。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非常含糊,而且在时间上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从两棋历史可以看出,象棋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定型的时间明显早于国际象棋。问题在于中西方对于火药的使用时间上是不同的。中国古代自从发明“火药”,便发展为火炮,唐朝甚至更早时便被用于军事。而火药在西方则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大约15世纪才由阿拉伯人引入的,那时的国际象棋已基本定型。这一点充分证明了象棋在发展过程中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不断增添与人文社会更接近的东西。
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认为战争成败的因素,决定于人的因素加物的因素,所以有车、马、炮这样物的因素。而古西方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战争的成败更主要取决于各级将士的素质和表现,所以在国际象棋中更体现人的因素。
(2) 将(帅)King。中国象棋里的将(帅)等同于国际象棋里的王,虽然威力都不大,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棋子。它被吃掉就意味着一个朝廷的灭亡。所以对它两个棋种都有严密的防卫。中国象棋里安排了士相来守卫,而国际象棋里特定了一种叫作“易位”的走法,使它可以从中心兵家必争之地转为安全的侧翼。
国际特级大师古菲尔德曾经说过:“在开局阶段,王是一个婴儿;在中局阶段,王是一个小孩;在残局阶段,王则是一个成年人。”这充分说明了国际象棋里王的作战价值,在残局中人员所剩无几的时候,它可以四处作战的优势就显露出来。这与中国象棋的将(帅)不能走出“宫”的限制有了根本的区别。而且将、帅还不能见面,这一点也充分表现了中国的古国情,在古中国除了几个开国皇帝带兵打仗外,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闭门不出的。
(3) 后Queen。这是站在王旁边的棋子,它最初的走法仅相当于象棋中的士,到了1475年,我们上面提到过,浪漫的法国人将它威力骤增,横、竖、斜均可以走,最多可以控制1/3的战场。性别也变了,成了王的妻子。意大利称它为Robioso(狂暴的棋子),指其威力巨大。由此可见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在古西方的历史上,女权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王的统治屡见不鲜,著名的就有埃及女王、英国女王、丹麦女王、瑞典女王等等。但是尽管它是威力最大的棋子,说到底仍没有王重要。
而中国象棋里是没有“后”这个棋子的,可以说整个中国封建历史就是一部“父权的历史”。将(帅)旁边是两个士,喻意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
(4) 车Rook。两个棋种中,唯一一个走法完全相同的子;最初国际象棋里的车也是“战车”的意思,与中国象棋一样。后来才被确认为城堡。
(5) 象Bishop,马Knight。国际象棋的象在最初是“战象”,然后改为“传令官”,到了文艺复兴时代,随着教会势力的增大,变为“教士”。它与中国象棋中的相(象)的区别是没有河界的阻隔。“相”是个文官,所以在中国象棋里它是不出门打仗的。
国际象棋的马与中国象棋中的马最大的区别是在行棋中不被蹩马脚。在走法上,国际象棋的要求比中国象棋的要求松得多,大概是西方当时的社会制度比中国封建的社会制度要宽松许多的缘故吧。中国的封建社会,朝廷忠奸难辨,官场腐败,勾心斗角,常常使用“绊马脚”的伎俩,纵使你是一匹良驹俊马,志在千里,但一旦被人使坏“绊了马脚”就动弹不得,只得老骥伏枥,无可奈何了,这种现象在中国象棋可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6) 兵Pawn。无疑这在两个棋种中都是人数最多的子,站在最前方,用自己的身体保卫王朝,而且是只能冲锋不能后退的,在这点上中西方对士兵的要求都一样。
不同的是中国象棋中的小兵永远都只是一只小兵,最多在过河之后变得稍微厉害了一点。但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就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如果勇敢地冲到底线将升格为除了王以外任意一子。这个规定也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变最终才确定的。最初人们不愿接受一方有两个甚至多个后,这不就变成了一夫多妻了吗?但游戏毕竟是游戏,还要考虑到它的趣味性和逻辑性。兵的区别恰恰又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制度与西方“论功行赏”的传统。
综上所述,两种棋完全反映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更具体点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历史背景。它们的思维方式是富于实践的、具体的。它们的每个棋子都有特定的含义和功能,各有分工、各尽其职,非常的人性化,所以千百年来得以在民间或是宫廷广为流传。棋的发明与每一次演变无不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无论受到什么样的思想影响,棋的发明、变革和发展最终体现的都是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作者简介:刘适兰(1962-),女,四川成都人,国际象棋国际特级大师,深圳棋院总教练。
转载:
从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异同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起源于兵家的中国象棋
与围棋相比较,象棋是一种雅俗共赏且普及更广的棋类活动。它于创始以来虽为广大群众所喜好,但古代帝王及文人学士对此多轻视而认为“不足道”,因此古代典籍中关于象棋的记述甚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曾流行一种“象戏”的棋类活动。北周武帝宇文邕对这种象戏进行了总结和改进,并将规则及要旨亲自写成《象经》固定下来,为象棋的最终定型奠定了基础。
隋代,隋文帝不赞成象戏,但唐代开国后,太宗李世民却加以提倡,并出现了新的突破。唐肃宗时的丞相牛僧孺在其所著的《玄怪录》一书中曾记述了一个有关“宝应象棋”的“鬼话”,在宝应象棋里就出现了王、军师、马、象、车、兵六种棋子,这与现在流行的象棋已经非常相似了。
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调整,在“宝应象棋”的基础上,至北宋时出现了与今日体制、规则相同的象棋。根据宋人尹诛撰《象棋》及其他有关文献的记述推断,北宋流行的象棋活动大体有如下3种:
第一种:有将、士、象、马、车、炮、车等32枚棋子。棋盘无河界,纵9路、横9路。
第二种:有将、偏、稗、卒等棋子。棋盘有河界。局道有若干格。这种象棋当时因不够通俗,仅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之中,不为一般平民所好。
第三种:有32枚棋子,棋盘纵横各11路。
上述第一种象棋至南宋时,增加了河界。此后,这种象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一直沿用下来。
当时的象棋,已完全定型为现代象棋的棋制。1997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洛阳市北宋墓中,发现了当时瓷质圆形象棋子32枚。这是一副完整的象棋,其中,黑白象棋子各16枚,正面字上涂金。棋子的兵种有将、仕、士、车、象、马、砲、卒,这副象棋的形制和现代象棋子已完全无异。
继宋之后,象棋在明代又有了大的发展。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象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名棋手辈出,象棋的棋艺著作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棋谱,反映了明人对象棋深入探索的成果。
清代的象棋进一步平民化,普及面广。同时,在象棋界,名手众多,棋派林立,国手倍增。而象棋谱中也多是精湛之作。这些都对近代和当代象棋的发展及棋艺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转载:
起源于兵家的中国象棋_TOM古文化
中国象棋
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或者科技,都有盛衰起伏,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研究象棋历史发展的过程,很有必要进行恰当的断代分期。刘道平、张丰两位先生研究我国古代象棋发展的历史,断分为七个时期,即孕育期、童年期、争鸣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稳步潮。从本文开始对中国象棋古代史作一系统的介绍。
始于先秦的六博
中国象棋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由孕育到雏形,再到定型,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实践、改进、充实、完善。
《楚辞•招魂》篇说:“艺该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遒相追些。成枭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词指六博始见于此。当然象棋与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种掷采行棋角胜的局戏,象棋则是一种靠智谋、技术、修养等较量的竞技运动。由于六 博与后来的象戏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象棋”一词的诞生,孕育着日后象棋的产生,故将“象棋”名词诞生之时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经》前,这一段时间称为象棋的孕育期。
六搏的历史悠久。东汉许慎《说文》载:“古者与曹作博。”《世本•作篇》也说“乌曹作博”。乌曹是夏桀的臣于,距今三千五百多年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说帝武已荒淫无道,制作了一尊人形偶象,把它叫做“天神”, 然后“与之博,令人为行”。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史记•宋徽子世家》还记载了公元前683年,宋缗公与大夫南宫万因六博发生争吵,被南宫万提起六博棋盘砸死的事。《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孔子(前551一前479)认为博弈是有益的活动,比那些饱食终 日,无所事事的要好。没有博弈,怎么能犹贤呢?给博弈很高的评价。这里的博即六博,弈即围棋,并称博弈。从汉代起才正式称弈为围棋。
六博棋由箸、棋子、棋盘、博筹、割刀、削和盛具组成。管又称箭、傅、究、蔽,总计六支,故称六博;初用竹木制成,两头尖长如箭形,后来也有用骨、玉制成。棋子称“棋”,又名马,共十二枚,黑白各半,或黑红各半,双方各执一色。棋盘称木局,又称曲道,多木质,近似方形,在白或黑色的棋盘正面阴刻不同矩形纹槽及园点,并涂上红漆或在纹槽内嵌入象牙。博等也叶等,用狭窄的竹片制成,分长短两种,数量多少不等,用来记录对博者输赢情况。割刀和削是博时用来削制博等记数的。盛具乃盛放棋具的盒。
战国时期六博活动盛行各国,《列子•说符》记 载了大 梁叫虞氏的富 先,在路口高楼上设 置枰局 让行人上楼击博。《史记•苏 秦列传》中讲得更明白:“临菑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他在这里列举了八种娱乐,有六博而无围棋。
现存最古的六博棋局,是1975年底到1976年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战国末期古墓中出土的六博棋局。形制与古文献的记载基本相合。据考证,这个博局的相对年代为秦昭王51年(公元前256)前。
转载:
中国象棋网
中国象棋介绍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家澈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被列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40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二、详细规则、胜负判定方法
1、认识棋盘和棋子:
*棋盘
棋子活动的场所,叫做"棋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九十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这些交叉点上。中间第五、第六两横线之间未画竖线的空白地带,称为"河界",整个棋盘就以"河界"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两方将帅坐镇、画有"米"字方格的地方,叫做"九宫"。
*棋子
象棋的棋子共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十六个,由对弈双方各执一组,每组兵种是一样的,各分为七种:
红方:帅(1)、仕(2)、相(2)、车(2)、马(2)、炮(2)、兵(5)
黑方:将(1)、士(2)、象(2)、车(2)、马(2)、炮(2)、卒(5)
2、走棋和吃子
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轮到走棋的一方,将某个棋子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都算走一着。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各种棋子的走法:
*帅(将):帅和将是棋中的首脑,是双方竭力争夺的目标。它只能在"九宫"之内活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动只能按竖线或横线走动一格。帅与将不能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否则走方判负。
*仕(士):仕(士)是帅(将)的贴身保镖,它也只能在九宫内走动。它的行棋路径只能是九宫内的斜线。
*相(象):相(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守,保护自己的帅(将)。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对角线走两格,俗称"象走田"。相(象)的活动范围限于"河界"以内的本方阵地,不能过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个棋子,就不能走,俗称"塞象眼"。
* 车:车在象棋中威力最大,无论横线、竖线均可行走,只要无子阻拦,
转载:
游戏规则
《中国象棋》简介
-- 详细规则、胜负判定方法
一、 认识棋盘和棋子:
1 、棋盘
棋子活动的场所,叫做 " 棋盘 " ,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九十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这些交叉点上。中间第五、第六两横线之间未画竖线的空白地带,称为 " 河界 " ,整个棋盘就以 " 河界 " 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两方将帅坐镇、画有 " 米 " 字方格的地方,叫做 " 九宫 " 。
2 、棋子
象棋的棋子共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十六个,由对弈双方各执一组,每组兵种是一样的,各分为七种:
红方:帅 (1) 、仕 (2) 、相 (2) 、车 (2) 、马 (2) 、炮 (2) 、兵 (5)
黑方:将 (1) 、士 (2) 、象 (2) 、车 (2) 、马 (2) 、炮 (2) 、卒 (5)
其中帅与将、仕与士、相与象、兵与卒的作用完全相同,仅仅是为了区分红棋和黑棋。
二、 走棋和吃子
1 、 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轮到走棋的一方,将某个棋子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都算走一着。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2 、 各种棋子的走法
• 帅(将):帅和将是棋中的首脑,是双方竭力争夺的目标。它只能在 " 九宫 " 之内活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动只能按竖线或横线走动一格。帅与将不能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否则走方判负。
• 仕(士):仕(士)是帅(将)的贴身保镖,它也只能在九宫内走动。它的行棋路径只能是九宫内的斜线。
• 相(象):相(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守,保护自己的帅(将)。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对角线走两格,俗称 " 象走田 " 。相(象)的活动范围限于 " 河界 " 以内的本方阵地,不能过河,且如果它走的 " 田 " 字中央有一个棋子,就不能走,俗称 " 塞象眼 " 。
• 车:车在象棋中威力最大,无论横线、竖线均可行走,只要无子阻拦,步数不受限制。因此,一车可以控制十七个点,故有 " 一车十子寒 " 之称。
• 炮:炮在不吃子的时候,走动与车完全相同。
• 马:马走动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俗称 " 马走日 " 。马一次可走的选择点可以达到四周的八个点,故有 " 八面威风 " 之说。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别的棋子挡住,马就无法走过去,俗称 " 蹩马腿 " 。
• 兵(卒):兵(卒)在未过河前,只能向前一步步走,过河以后,除不能后退外,允许左右移动,但也只能一次一步。
3 、 吃子
任何棋子走动时,如果目标位置上有对方的棋子,就可以把对方的棋子拿出棋盘,再换上自己的棋子(即 " 吃子 " )。只有炮的吃子方式与其他子不同:炮与被吃子之间必须隔一个棋子,进行跳吃,俗称 " 架炮 " 或 " 炮打隔子 " 。
三、将军、应将、将死、困毙
一方的棋子攻击对方的帅(将),并在下一着要把它吃掉,称为 " 将军 " ,或简称 " 将 " 。被 " 将军 " 的一方必须立即 " 应将 " ,即用自卫的着法去化解被 " 将 " 的状态。 如果被 " 将军 " 而无法 " 应将 " ,就算被 " 将死 " 。轮到走棋的一方,帅(将)虽没被对方 " 军 " ,却被禁在一个位置上无路可走,同时己方其它棋子也都不能走动,就算被 " 困毙 " 。
四、胜、负、和
1 、对局时,一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输棋(负),对方取胜:
• 帅(将)被对方 " 将死 " ,即被对方将军却无法应将;
• 被 " 困毙 " ,即虽未被对方将军,本方却已无棋可走动;
转载: 净化网络游戏
中国象棋介绍
一.游戏简介
中国象棋是中国一种流传十分广泛的游戏。下棋双方根据自己对棋局形式的理解和对棋艺规律的掌握,调动车马,组织兵力,协调作战在棋盘--这块特定的战场上进行着象征性的军事战斗。
二、规则介绍
以下一些名词是中国象棋的一些棋盘与棋子的说明:
1、棋盘
棋子活动的场所,叫做"棋盘",在长方形的平面上,绘有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相交组成,共九十个交叉点,棋子就摆在这些交叉点上。中间第五、第六两横线之间未画竖线的空白地带,称为"河界",整个棋盘就以"河界"分为相等的两部分;两方将帅坐镇、画有"米"字方格的地方,叫做"九宫"。
2、棋子
象棋的棋子共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各十六个,由对弈双方各执一组,每组兵种是一样的,各分为七种:
红方:帅(1)、仕(2)、相(2)、车(2)、马(2)、炮(2)、兵(5)
黑方:将(1)、士(2)、象(2)、车(2)、马(2)、炮(2)、卒(5)
其中帅与将、仕与士、相与象、兵与卒的作用完全相同,仅仅是为了区分红棋和黑棋。
3、各棋子的走法说明
将或帅
移动范围:它只能在王宫内移动。
移动规则:它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动一点。
士
移动范围:它只能在王宫内移动。
移动规则:它每一步只可以沿对角线方向移动一点。
象
移动范围:河界的一侧。
移动规则:它每一步只可以沿对角线方向移动两点,另外,在移动的过程中不能够穿越障碍。
马
移动范围:任何位置
移动规则:每一步只可以水平或垂直移动一点,再按对角线方面向左或者右移动。另外,在移动的过程中不能够穿越障碍。
车
移动范围:任何位置
移动规则:可以水平或垂直方向移动任意个无阻碍的点。
炮
移动范围:任何位置
移动规则:移动起来和车很相似,但它必须跳过一个棋子来吃掉对方的一个棋子。
兵
移动范围:任何位置
移动规则:每步只能向前移动一点。过河以后,它便增加了向左右移动的能力,兵不允许向后移动。
三.关于胜、负、和
对局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本方算输,对方赢:
1、己方的帅(将)被对方棋子吃掉;
2、己方发出认输请求;
3、己方走棋超出步时限制;
转载:
中国象棋介绍 ★商都游戏中心会员论坛★ - powered by phpwind.net
2007年8月3日星期五
〖中国文化遗产〗之中国结
中国结的起源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中国结经过几千年的结艺演变现已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精制华美的艺术品。
中国结最大的特点是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编制而成,每个结都有它的编造规律,每个结又都根据其形、意而命名,如果把不同的结相互结合,再与其他的吉祥饰物搭配起来便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品,不同造型的组合表示一种强烈浓郁的美好祝福,赞颂与传达忠心至诚的祈祷和美好心愿,每个结都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中国结的象征意义
中国结----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
中国结----人类世代繁衍的隐喻。
中国结----数学奥秘的游戏呈现。
中国结----复杂曼妙的曲线,却可以还原成最单纯的二维线条。
结绳记事
人们常常讨论的结绳记事,实际上是“结”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过的另一重要作用。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
斗转星移,数千年弹指一挥间,人类的记事方式已经历了绳与甲骨、笔与纸、铅与火、光与电的洗礼。如今,在笔记本电脑的方寸之间,轻触键盘,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可以尽在眼前。小小彩绳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但当它被打成各式结绳时,却复活了一个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社、结拜、结盟、团结等等。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
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局”、“结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的描写。
中华服饰之结
让我们再纵观中华服饰五千年的历史。从先民用绳结盘曲成“S”形饰于腰间始,历经了周的“绶带”,南北朝的“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到盛唐的“披帛结绶”、宋的“玉环绶”直至明清旗袍上的“盘扣”及传世的荷包、香囊、玉佩、扇坠、发簪等无不显示了“结”在中国传统服饰中被应用的历时之久、包罗之广。
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自然形态、谐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结”、“馨结”、“鱼结”结合就成为 “吉庆有余”的结饰品,以“蝙蝠结”加上“金钱结”,可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类推又延出了“长寿安康”、“财物丰盛”、“团圆美满”、“幸福吉祥”、 “喜庆欢乐”等祈福的内涵,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神灵之结
中国结中还有一类被认为是通神灵的法物,可达到驱邪避灾、镇凶纳吉、却阴护阳等功效,如“吉祥结”、“盘长结”等,这类“结”作为凝聚着神秘宗教观念的护身符,在民间得以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一定的传承机制。这大概也是之所以“结”文化生生不息的缘故之一吧。
时尚之结
中国结的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整造型。一根数尺见长的彩绳通过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巧,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章法循环有致、连绵不断地编制而成。
如今巧手的人们看中它这种东方文化的巧妙神韵,把它重新定义为项链、手镯、耳坠、头饰、发夹等等诸如此类的服饰配件,发挥其作为典雅饰品的独立价值。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由于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 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 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 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 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谐 音,“吉” 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 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 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 、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 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 运迭至。 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 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 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
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
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 族和繁衍繁 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 ,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战国时屈原在《楚辞.九章.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 ,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
古汉诗中亦有: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离别此。其中用“结不解”和胶漆相融来形容感情的深厚,可谓是恰到好处。晋朝的刘伶在《青青河边草篇》中写道:梦君结同心,比翼游北林。
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 的承颂也成为突出。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中国结的制作特点
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 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出等组配,都 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中国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已发展成为多个产品,其中主要有两大系列:吉祥挂饰和编结 服饰。每个系列又包括多个品种,如吉祥挂饰有:大型壁挂、室内挂件、汽车挂件等;编结服饰有:戒指、耳坠、手链、项链、腰带、古典盘扣等。同时,中国结还 具有以下特点:
一、中国结是一种具有紧密结体的结子,用它来绑东西不易松散,因此实用功能很强。
二、中国结的基本结几乎完全是对称的,这在编制某些设计的纹样与创作的主题,在技术上造成相当程度的牵制与局限,但是其对称的特点,却是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尚和审美的观念,在视觉感观上,也较容易被人们接纳与爱好。
三、中国结是一种立体的结子,(双钱结除外)它是由两个面组合成中空的结体,由於这种结构,一则使结子硬挺,悬挂时不易变形,而且也可以在结体内嵌缝珠宝。
四、中国结是结构复杂的结子,因此它的变化很多, 装饰的功能也因此很强。
五、中国结的编制,要经过「编」、「抽」、「修」的过程。某一个结的编法是固定的,但是「抽」可以决定结体的松紧、耳翼的长短、线条的流畅与工整,充分表现出编者的艺术技巧和修养;「修」则是为结子做最後的修饰, 例如镶缝珠石,或上浆定型等工作。
六、每一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 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 门”、“吉祥如意”、“一路风顺”出等组配,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中国结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已发展成为 多个产品,其中主要有两大系列:吉祥挂饰和编结服饰。每个系列又包括多个品种,如吉祥挂饰有:大型壁挂、室内挂件、汽车挂件等;编结服饰有:戒指、耳坠、 手链、项链、腰带、古典盘扣等。
中国结的制作方法
编结主要材料可归纳为五类
1.线材:选择线的质材、外形、适应中国结整体美观为主要重点,中国结的特点是用线盘绕交叠产生有规律的纹理效果,所以线的选择就是将此特性加以强调。
2.配饰:所含范围包括形式多样的作品,大到墙壁挂的,小如身上戴的,可根据造型需要按使用性质加以设计、安排。
3.穗:一个完整的中国结造型往往与其结体组合下方的配置技巧有着密切关联。穗子线又叫文化线,它还可以当绣线功能缝制珠子、结体等,因为颜色相同,可省掉找寻同色绣线的麻烦,只要在文化线尾端拉出线缕配合穿针器即可,且不需要打结。
4.配件:除中国结主体配饰之外,其余皆属此类。
5.包装:好的作品,配上好的包装相得益彰。除一般的包装盒外,还可以裱框方式把结体装裱起来,将作品衬托得更突出、高雅。
编结用线
编制结饰时,最主要的材料当然是线,线的种类很多,包括丝、棉、麻、尼龙、混纺等等,都可用来编结,究采用 那一种线,得看要编那一种结,以及结要做何用途而定。 一般来讲,编结的线纹路愈简单愈好,一条纹路复杂的线,虽然未编以前看来很美观,但是取来编结,在一般情况下,不但结的纹式尽被吞没 ,而线的本身具有的美感也会因结子线条的干扰而失色。
线的硬度要适中,如果太硬,不但在编结时操作不便,结形也不易把握; 如果太软,编出的结形不挺拔,输廓不显著,棱角不突出,但是扇子 、风玲等具有动感的器物下面的结子,则宜采用质地较软的线,使结与 器物能合而为一,在摇曳中具有动态的韵律美。
谈到线的粗细,首先要看饰物的大小和质感。形大质粗的东西,宜配粗线; 雅致小巧的物件,则宜配以较细的线。 假如编一件不为合器物而纯为艺术欣赏的独立作品,譬如壁饰等一类室内装饰品,则用线比较自由,不同质地的线,就可以编出不同的风格的作品来。
选线也要注意色彩,为古玉一类古雅物件编装饰结,线直选择较为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或墨绿; 然而为一些形制单调、色彩深沈的物件编配 装饰结时,若在结中夹配少许色调醒目的细线,譬如金、银或者亮红, 立刻会使整个物件栩栩如生,璀璨痔目。
除了用线以外,一件结饰往往还包括镶嵌在结伫面的圆珠、管珠,做坠 子用的各种玉石、金银、陶瓷、珐琅等饰物,如果选配得宜,就如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了。
各色各类的线能够编出许多形态与韵致各异的结。心伫想编什么结,就得挑合适的线,如果颜色与质地不适宜,编 出的结可能效果大打折扣。同时,一件结饰要讲求整体美,不仅用线要得当, 结子的线纹要平整,结形要匀称 ,还有结子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多 用心,两者的大小、质地、颜色 及形状都应该能够配合并相辅相 成才好。 用太硬的线编结,转折操作较不方便; 用太软的线又不能编出结形挺拔、输廓明显的结。但是在扇子、风玲等具有动感的器物下面编的结子,则宜采用质地较软的线,使结与器物能合而为一, 摇曳生姿。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用的中国结编制用线。
样品 | 型号、名称 | 直径 | 作 用 | |||||||||||||||||||||||||||||||||||||||||||||||||||||
|
编结主要是靠一双巧手,古人编结时是让线在双中盘绕,就能编出各式优美的结形。此为方便者学者,特别列出几种可能用到的简便工具。
制作工具可分基本工具与特定工具:
(一)基本工具
1.剪刀(锋利、尖嘴较适用)
2.尺(布尺、卷尺、硬尺皆可)
3.结盘或插垫
4.专用钩针
5.打火机
6.镊子或尖嘴钳
7.透明喷漆
(二)穿孔工具(特定工具)
1.刀片(美工刀、铅笔刀)
2.强力胶
3.透明胶带
(三)缝珠子工具(特定工具)
1.针
2.穗子线(文化线)
3.穿针器
(四)锦心穿绕工具(特定工具)
1.毛线缝针或发夹
2.胶带
(一) 制作的周围环境
1. 避免小孩接近。
2. 勿在闲杂流动人员多的营业场所进行编制。
3. 最好在地毯上面制作。
4. 玉佩、茶壶以卫生纸或柔软的布料包上,再以橡皮筋束牢(见图1)。
5. 玉佩也可放在结盘上以珠针钉牢(见图2)。
6. 配饰上面暂时绑上短绳以珠针固定(见图3、图4)。
(二) 制作前的准备
1. 洗净双手。
2. 将每个线头、线尾、须线处理好。
3. 把准备好的整套材料单独装在一个容器里面。
4. 准备好一口气把整个产品编制完毕,避免各种突发事情干扰。
制作五步骤 -- 筹、编、抽、饰、定形
(一)筹 ( 周全的筹备是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 )
●准备、计划、拟定(如果只做一个单独结体、或老师统一安排教学或临摹书内示范图解,就可省略本项过程)。筹,包括设计造型、预定编制顺序、配饰、珠子穿入先后、结体长度,颜色及全部材料准备,直到挂在预地方为止。
●编制过中国结的读者皆有切身经验:做好一个中国结,离开椅子不止五次,因为遗漏配件、顺序搞错重来、颜色不好再去买、造型不理想再修改、挂耳太短、忘记穿珠子等,使原来只需一小时做完的作品花上三四个小时,甚至更久还没办法做好满意的效果。
●能有效率地做好一件作品,取决于事先准备是否完整,时间超过预算,不是编制的时间不够,而是做错修改、遗漏、欠缺材料或工具占掉的时间太多。
●如何"筹"
1.构想:
①打算安排在哪里?如做项链、车内挂饰、壁饰或发饰等。
②做多大、多长?如车内挂饰不可挡住视线,长度不可太长。
③配什么质料、颜色?如穿着古朴衣服最好用棉质线或跑马线,结体的搭配当以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安排重点。
2.画简图:将要编制的结在纸上画出草图,标好顺序。
3.材料准备:
①线的种类、颜色、长度。
②配饰尺寸、绳子可否穿入洞口。
△材料需全部搜集齐全核对清楚,放入一个容器,勿混合别种材料。
4.使用工具:除基本工具外还要何种特定工具?
5.注意事项:编结时哪个步骤最易遗漏,材料中哪些需防掉落等。
(二)编 ( 形成结体结构的过程、即所谓穿、绕、挑、压的动作 )
●初学者应先准备两条练习线,4号白色、粉红色斜纹线各120厘米,线头合并打结,连接成甲、乙两端不同颜色;按图解将基本结练熟,记住易错的地方,再开始用新线做正式结体,可保持作品干净、美观。
●有二种编结方式:徒手式编结、平摆式编结。
除了盘长结与大型变化结,大部分的基本结皆可按图解顺序以徒手方式学习。因盘长结徒手式编结过程比较复杂,为达到学习效果,初学者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学平摆式盘长结,待熟悉编与抽的要领后再学徒手结,当可顺序完成。
●以理论作基础的编结观念使您跻身行家之列
盘长结的编结难度较高、复杂、延展范围广,并且可照自己的构想,设计各种样式的盘长变化结,所以盘长结系列的造型均是专家学者所钟爱的对象。
以往在展览会展示大型、复杂的变化组合结,对没有长期研究环境的业余爱好者,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深奥技术,这是因为过去尚未有人将中国结的构成因素做系统的理论分析,致使实际编结技法缺少理论基础,众人皆难看清盘长结延展的关键因素。
(三)抽 ( 编结者的艺术涵养、心情好坏,可经由"抽"的步骤反应在作品上面 )
●抽即调整。穿绕完毕,检查核对是否有错误地方。结体编好会有多 余的剩线,呈现松散状,需要进行抽的步骤把多余剩线抽到尾端,整个结体才会显现,但是结形的标准需靠个人的审美观衡量,如有人喜欢把结耳拉大,有人却觉得 这样反而推动主体的分量,有人在结耳处做各种弧度的变化。但有三项可定标准:
1.结体的松紧度要平均,四边必须等宽才能对称,以尺测量即可。
2.每个回转线的距离相等,横直对称,每个结缝间隙就会整齐,可用钩针尾端调整。
3.正面的结缝要与背面的结缝对齐,将结体对着光看,可从结缝看到光线。
●盘长结"抽"的过程至少要做三次:
第一次,先把扣住珠针的结耳全部放开,把松散的空间移至结耳处,在保持整齐的形状下,将外缘结耳呈放射状拉开,使结体慢慢缩小,直到形成预定尺寸为止,但不是"紧",以各线空间的距离约半条线的宽度为标准。
第二次,结体的空间移到结耳,所以结耳显得更长,几乎与邻耳纠缠起来,本次抽线是将这些结耳多余长度全部移到尾端。
第三次,整个结体形成,但是还需要调整,如两边结耳不对称、结体空隙不平均等。酢浆草结、如意结和大部分组合结是抽与编的步骤交叉进行,不是全部编好再抽线,所以有的作品不能单独进行编的步骤,必须编、抽交叉进行。
(四)饰 ( 装饰、修整、遮掩及补充 )
●纵然是简单的作品也必须经过"饰"的过程才能将完整的结体发挥应有的功能,譬如一个以盘长结打好的玉佩,会留下两个线尾,必须以项链头接上两个线尾或做调绳结,使结体可供穿戴,此即饰的过程。
●饰,并非一定在编、抽过程之后才进行,本示范结在第三个步骤就需穿上两个玉珠,直到做坠珠串均是饰的过程。所以制作一个作品,编、抽、饰经常是合并交叉制作,并无规定何者先、何者后的顺序;若"筹"的过程没有事先规划好,容易把步骤搞错,造成拆结重做的后果。
●在设计一个作品时,原来计算起来总长度应可完成,可是实际编制却因忘了算入挂耳的长度,致使长度差20cm,会有前功尽弃的心情。此时当可采用接线技巧,继续编结未完部分,等抽好作品会剩更长线尾,再将其剪断即可,这也是"饰"的方法。
(五)定形 ( 长久保持结体最佳形态,延长作品寿命 )
●经过编、抽、饰的过程,一件以自己双手、精神、艺术修养所产生的作品已经大功告成,当陶醉之时,切记整个结体还是经不起别人的触摸,此时若不即刻进行定形处理,会随时发生变形,所以只要认为结体是在最佳情况,就要马上进行"定形处理"。
●方法:找个空间将不用的报纸平放在地板上(报纸是为了防止喷漆和原料沾到器物),再将白纸(没有印刷的纸)放上,把高速好的理想作品翻到"背面"(要 喷漆的面),放在白纸上面,取透明喷漆并摇动,使之均匀,距作品5 - 10cm,喷在作品上面,让漆液渗入线体,对容易变形、松散的部位多喷一些,但不能太多,否则会渗到结体正面(可先在旁边以不用的线头试喷)。喷好的作品 好象沾到水一样,颜色会变深,但会慢慢恢复,待约2 - 3小时,作品会慢慢硬化,经4 - 5小时即可正常使用。处理完毕的结体,不特别注意是看不出来的,但是一经"定形处理",外形就不再改变,所以一定要在结体最佳的形状下,进行定形处理。
综上所述,编、抽、饰三个过程没有固定何者在先、何者在后,应视整体组合的特性安排制作顺序。若没按制作顺序或遗漏一个环节,将会被迫把做好的结体拆掉重编,所以不妨在"筹"的过程中多花一些精力、时间,细心设计、安排,以达到最有效率的制作过程。
中国结:绳结
中国结渊源久远,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史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唐代的铜镜图案中,绘有口含绳结的飞鸟,寓意永结秦晋之好。经过几千年时间,绳早已不是记事的工具,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精致的艺术品。绳结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纽扣、拉链等,系衣服多借助衣带打结之法。中国 人一向有佩带饰物的习惯,饰物基本上都靠穿绳打结系在衣服上。古人有将印鉴佩挂在身上的习惯,所以流传下来的汉印都带有印纽。而古代铜镜背面中央都铸有镜 纽,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并美其名曰:“同心结”。
中有千千结
宋代词人张先写过“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托结寓意,在汉语中,许多具有向心性聚体的要事几乎都用“结”字作喻,如:结义、结社、 结拜、结盟、团结等等。而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结”表达,如:结亲、结发、结婚、结合等。结是事物的开始,有始就有终,于是便有了“结果”、“结 局”、“结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而 “结发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烛之夜,男女双方各取一撮长发相结以誓爱情永恒的行为,有诗云“交丝结龙凤,镂彩结云霞,一寸同心缕,百年长命花”就是生动 的描写。
吉祥的“音结”
中国结的取意如其他中国艺术般多利用自然形态、谐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结”、“馨结”、“鱼结”结合就成为“吉庆有余”的结饰品,以“蝙蝠结”加上“金 钱结”,可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类推又延出了“长寿安康”、“财物丰盛”、“团圆美满”、“幸福吉祥”、“喜庆欢乐”等祈福的内涵,被作为民间祝祷的 符号,成为世代相传的吉祥饰物。
神灵之结
中国结中还有一类被认为是通神灵的法物,可达到驱邪避灾、镇凶纳吉、却阴护阳等功效,如“吉祥结”、“盘长结”等,这类“结”作为凝聚着神秘宗教观念的护身符,在民间得以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一定的传承机制。这大概也是之所以“结”文化生生不息的缘故之一吧。
转载:〖中国文化遗产〗之中国结
福禄寿,中国吉祥文化
福星职司
福星天官,当以赐福为职。《三官灯仪》称,“真都元阳,紫微宫主,自然大圣,赐福天官,统摄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长存”。
福星来历及转变
1. 本是主管农业的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称之为岁星、福星。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就有关于木星的记载。
古人经过观察发现,在木星活动的12年周期当中,气候也呈现周期性变化,因为木星与太阳的活动周期规律相似。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明确记载岁星是主管农业的星官,地位崇高。从《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来看,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政府专门建造的庙宇来供奉岁星,而且这种祭祀制度一直持续到晚清。
2. 曾是怪兽模样
现存最古老的星官画像叫《五星二十八宿图》,绘制于1300年前唐朝开元时期。图里边描绘金、木、水、火、土五星和28位星神形象。排在众星之首的福星,却有着一副怪兽模样:他的头部似虎非虎,一双豹目圆睁,身着简朴长衫盘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读书人。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硕大的野猪。这幅画像的作者梁令瓒是中国古代天文技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天文仪器制造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画家,他描绘的必定是当时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星官形象。
3. 唐朝福星变清官
福星转变是从唐朝开始,《新唐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清官故事,一位名叫阳城的唐朝官员后来成为福星的人间化身之一。
唐朝时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做太监,但是道州并无那么多侏儒,历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进贡,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阳城担任道州刺史以后,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为当地百姓免除了灾祸。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大诗人白居易写进《道州民》诗中。于是,当地人开始把阳城当做福星来供奉。
4. 元后福星成温厚长者
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地位的人对“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民来说,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战争或灾荒的境地,能合家平安,生存下来就是福;商人却往往算盘黄金万两、财源茂盛达三江才是福;文人学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是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长寿、有子孙膝下承欢看作是最大的“福”。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随着民俗文化的丰厚,福的内容也愈加丰富。福寄托着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憧憬,作为吉祥文化的主要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人们的理想与愿望,祈福的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与神灵崇拜之中。
古人对福的认识是现实的也是辩证的。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至。”这就是说,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在《太上感应篇》中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靠人的努力去转化、维护,从而争取福的美好结局。
在吉祥图案中,福的基本图形标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神崇拜中的神,如天官、三星等神;另一类是借音阐义的吉祥符号和图形,如蝙蝠、佛手、云纹等。
禄星司职
禄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禄星,纬书《春秋元命苞》称“司禄赏功进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禄。
禄星来历及转变
1. 主官禄的文昌星
禄星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的,他位于北斗七星的正前方,总与北斗七星相伴升起。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北斗七星正前方这六颗星统称文昌宫,里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禄的禄星。到了北宋,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
2. 随科举制度受到欢迎
进入隋唐时期以后,科举制度的兴起让禄星开始走红。科举考试使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机会靠读书做官,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是一条太过狭窄的羊肠小路。欲求却不得,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文昌宫里的那颗禄星就显得特别明亮了。到了北宋,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
四川绵阳梓潼县的七曲山文昌大庙,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昌庙,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庙的祖庭。在七曲山文昌大庙,宋代铸成的铸铁神像,每尊重达12000斤。或许因为神像过于沉重,难以损毁,躲过了千百年的刀兵战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们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星的庐山真面目。
宋代文昌星的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几位办事员和贴身童仆侍立左右,更衬托出他高贵不凡的身份,庙中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种种吉祥图案随处可见,营造金榜题名的美好意境。这里是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文昌星是他们的幸运之星。
3. 明代变身送子神仙
在明代,禄星又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送子神仙。明朝初年的戏剧唱本中,就开始出现“禄星抱子下凡尘”的唱词,看来早在四五百年前,禄星就已经成为送子的神仙。这送子的职能,有些来历不明。在流传的民间故事里,禄星被称为送子张仙,一位姓张的神仙。《历代神仙通鉴》记载,这位张仙是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士,名张远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擅长弹弓绝技,百发百中,目标是那些作乱人间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时期,他在巴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
北宋文人笔记中记载了一则张仙送子的应验故事,苏洵在他的一首诗《张仙赞》中记载,他的两个儿子苏东坡和苏辙,就是张仙托梦送来的。苏东坡和苏辙两兄弟参加同一年科举考试,在同一考场上双双高中进士,一时轰动朝野。张仙也名声大振。
禄星从一颗普通星辰下凡人间,演化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科举考试神,摇身一变成为送子的张仙,最终成为福禄寿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灿烂明星。
祈禄文化
“禄”字有追求功利和社会地位的含义。禄是从福中分化出来的主题,《说文解字》释曰:“禄福也”。商周时称接受爵位为福、得到君王赏赐为禄。封建社会中,官越大薪俸越多,所谓“高官厚禄”,因此禄也有官位、俸禄的含义。“升官进爵”与“科举及第”是祈禄文化的两大主题。
官禄世袭一直为士人向往,“太师少师”、“五子登科”、“带子上朝”、“苍龙教子”、“辈辈封侯”等图案,以不同的祈禄内涵满足人们的入仕心愿。封建朝廷中,官职级别直接影响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因此升迁、位高权重,成为官吏们难以割舍的仕途情结。三国曹魏时期颁布的九品官人法,把官职、门第均分为九品。“当朝一品”、“连升三级”、“马上封侯”、“指日高升”等祈禄图案,准确地表达了士人盼升迁、求高位的心迹,因而广为流传、久盛不衰。 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总是将读书与入仕的憧憬联在一起。对于读书的功利本质,孔子曾有精辟诠释:“学也,禄在其中。”圣贤的言论一直是学子们的祈禄箴言。 “书中自有万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以更加直白的语言描绘读书的功利效应。科举是封建文人入仕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始于唐朝中期。金榜题名意味着吃皇粮、享俸禄,地位显赫,光宗耀祖,过荣华富贵的生活,因此读书人梦寐以求。宋代已有“鲤鱼跃龙门”的民间传说,至明、清,寓意功名利禄的吉祥图像盛行一时。
在众多祈禄图像中,由于“鹿”与“禄”谐音,鹿纹成为“禄”文化的经典符号,常用于书斋、文具装饰等,取读书祈禄之意。“鲤鱼跃龙门”、“金榜题名”、“连中三元”、“五子夺魁”、“鱼龙变化”、“青云直上”、“春风及第”、“魁星踢斗”和“麟吐玉书”等均为典型的祈禄图像。
寿星司职
寿星南极老人星,《史记正义》称“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
寿星来历及变迁
1. 本是星辰一颗
寿星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星,《尔雅•释天》云:“寿星,角亢也。”《史记•封禅书》注:“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从周秦开始,历代都有奉祀寿星的活动,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寿星。至东汉时期,祭祀寿星都被历代皇朝列入国家祀典,至明被废。寿星的职掌,最初为国运之长久,即国之寿,后被奉作主世间寿考之神。
2.寿星手杖的演变
寿星每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手中都会握有一柄手杖。其实,寿星手里的手杖经历了从特权象征道祛病强身的吉祥之物的演变过程。《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王杖也称鸠杖,因手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1958年,汉墓出土过两柄这样的鸠杖,鸠杖下部木制杖身早已炭化无存,而头部的斑鸠雕像由于有漆膜保护,历经1800多年仍旧光亮如新。
1981年甘肃武威发现一批汉代竹简,上面记载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桩说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殴打持杖老人,后来被判斩首弃尸于闹市。第二桩说的是一位汉朝乡级的基层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触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虽然没有殴打行为但结果也被处以极刑,斩首示众。公元前32年,汉成帝颁布的诏令中规定,老年夫妻无儿女供养者可获准经营酒类生意,并且一律免税。
但是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3. 寿星的大脑门
后来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比的脑门儿。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寿星形象。在永乐宫上千位神仙中,我们一眼就能将他认出,就是因为他那超级的大脑门儿。
寿星的大脑门儿,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湖南长沙有条寿星街,因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星祠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有寿星祠,一直持续到民国。由此向南100多里,就能到达真正的长寿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对联里经常讲到的寿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时期,山上建有大小寿星庙不下10座,山腰石壁上还留有历代名家墨宝,其中一幅最为出名,相传是出自宋徽宗之手。
祈“寿”文化
“寿”即长命,活得长久。“寿”与“福”相辅相成,长寿就是大福分。民间常见“福寿双全”、“五福捧寿”等祈寿装饰题材,可见“寿”是能与“福”相提并论的吉瑞字符。商周有“长寿为五福之首”之说,青铜铭文中不乏“耆”、“孝”、“考”等与寿含义相近的文字。我国民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一直存在“五福以寿为重”的观念,人们企盼长寿,珍惜生命,注重现世。道家认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来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现世观,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始终不渝,并把祈寿的观念贯穿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传说中的神仙都长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寿成为祈寿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星主国家之寿、寿星主民间之寿,从周代起便有祭祀寿星的隆重活动。秦汉时期,黄老思想导致神仙观念盛行,人们企盼修炼成不老的神仙。生活安逸、寿与天齐的神仙难以企及,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苦苦求索长生不老的灵丹。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携五百童男童女去东海寻找仙山,向仙人讨长生不老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仙过海”等题材,均有求仙祈寿的寓意。另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间又有“忠义成神,孝悌成仙”之说。 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在民俗活动中祈寿似乎更加实际。生日祝寿是最常见的祈寿活动,围绕祝寿的装饰主题极为丰富,如“万寿如意”,“五福捧寿”、“多福多寿”、“福寿绵长”等。寿字本身也有许多装饰变化,长字形的叫“长寿”,圆字形的叫“团寿”;也有多字表意的图案,如“百寿图”用100个不同形状的寿字组成。这些寿字还广泛地应用于日常家具、建筑、器皿上,反映了中国人用“寿”字符护佑自身,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转载:
福禄寿,中国吉祥文化